新课程对教师“教”、学生“学”的理解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革,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化地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摇篮”,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关键在于问题意识的培养。
一、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培养学生自问意识的先决条件
在大力提倡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发扬教学民主的今天,“师道尊严”、“教师高高在上”的观念仍根深蒂固地存在于许多人的思想深处,教师永远是正确的,学生对书本质疑、向老师发问,便认为是对老师不敬、没有好好听讲甚至是捣乱,换来的是教师的不屑、不耐烦甚至讽刺的挖苦。于是课堂上便只剩下教师的声音了,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没有问题可问了,更谈不上自问意识了。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并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会为学生自问意识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创设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自问意识的基础
(一)以问题的情境唤起课堂的生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教材中的某些现象和事例的矛盾关系,设疑发问,唤起学生注意并产生积极探求问题答案的心理。如在教学《背影》一文时,笔者说:“我觉得课文叙述家庭背景这段内容应该删去,因为这段的描写与课文的标题不太吻合,不知各位意下如何?”学生大脑里的思维火花一下被点燃了,有学生点头表示赞同,还有学生说这段内容与课文中心是吻合的,因为作者在课文中对家庭背景的描写是为了给课文渲染一种凄惨、暗淡的氛围,这与课文凄惨、暗淡的感情基调相吻合,因此此段不该删去。一个巧妙的问题,就能使学生产生思维的火花,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培养和强化。
(二)以合作的方式实现学生之间的交流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合作的活动过程。营造课堂合作氛围,既是课堂教学本身的客观要求,又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策略。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教师应尽量尊重学生的意见,了解他们知识结构的现状和学习心理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进行心理互换;在教学活动中,要留给学生相当充裕的自由活动的天地,根据教学任务的不同,把问题提给学生。在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笔者让学生讨论“作者在许多地方都写到对阿长的讨厌,因此这篇课文是写作者对阿长的厌恶,对吗?为什么?”在教《狼》时,笔者让学生讨论“‘屠户’代表谁?‘狼’代表谁?”“故事的结果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通过这种合作的学习方式,打破了原本沉寂的课堂,学生说话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合作、讨论都成了这些课的亮点所在。在宽松自由、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中,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和求知欲望会得到诱发和补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在讨论和争辩中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大大强化学生的自问意识。
三、客观地确定目标,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
在培养学生自问意识的过程中要注意为其设置恰当的奋斗目标,并及时地加以肯定、鼓励、强化,以保持其自信,发挥他们的创造潜能。笔者在教学的实践中,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进行分层次的训练。在教学《背影》一文时,给分析逻辑思维较强的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任务: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请你为课文第六自然段设置几道问题分析题;而对中等生及学困生则降低了标准:请根据你对课文某一方面的深刻认识,设置二至三道问题。这样既满足了优秀的学生需要,又照顾了其他学生,从而使各个层面的学生都会因目标的实现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加自己的自信心。而后教师再逐渐提高要求,制定目标,使其在能够获得成功机会的学习环境中不断进步,达到培养学生自问意识的目的。
四、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是培养学生自问意识的重要途径
预习是语文学习中的第一个环节,是语文知识的起点,充分的预习能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加强自我计划、自我选择和自我调控,取得学习的主动权,从而减少课堂学习的难度,扩充课堂学习的内容,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预习可分为:1.对整个学段语文学习的预习;2.对整本语文书的预习;3.对一个单元语文课文的预习;4.对一篇课文的预习等。教师培养学生的自问意识应着重加强学生平时对文章的预习,它包括:通读全文、认识生字词、思考问题、记录存疑。学生在预习中持续地思考、提问,会让学生产生一种深入读书学习的期待和注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问意识。
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知识是永无止境的,社会需要的已经不是“书呆子”,而是会学习的人。作为21世纪的教师,我们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侯桂彩 河北省宁晋县凤凰镇中学 055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