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2年第1期 ID: 163296

[ 李晓奎 文选 ]   

为何不是“室不在陋,有德则馨”

◇ 李晓奎

  《陋室铭》开篇以比兴立论,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概括主旨,比兴即指山“有仙则名”、水“有龙则灵”——这是当时人们公认的道理。仙之于山、龙之于水,既如此,则人之于室亦当如此,是以室虽陋而有德者居之,则不陋矣。如果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山不一定要多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一定要多深,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感不到简陋了)。”无论是读文言,还是译白话,总感觉“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上下两句文不相属,语流滞涩。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师教学用书》补充注释说:“按:‘斯’释为‘这’。在文言文中有时用作定语,如‘斯人也而有斯疾’(《论语·雍也》);有时用作宾语,如‘某在斯,某在斯’(《论语·卫灵公》),而不能用作主语。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句话中,‘斯’有连接上文的作用,用法与‘则’相同,犹言山、水既如此,则室亦当如此。‘惟’,这里当介词用,与‘以’相同。‘馨’,《说文》云:‘香之远闻也。’据此,这句话合上文言之,其意当是:山以仙而名,水以龙而灵,则此陋室亦当以吾德而芳名远播。这样,第一层的整体意思就豁然而明了。”
  诚然,如果按照这里对“斯”、“惟”、“馨”的另一种解释,语意上似乎是“豁然而明了”,但是作者究竟为何如此遣词造句,还是让人心情不畅。看看两个比兴的句式,荀子的《劝学》中的比兴句:“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句式为“不……不……;不……不……;不……不……”。再看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的比兴句:“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句式为“……者,必……;……者,必……;……者,必……”。当然,这样的归纳也可能有以偏概全之嫌,但是作为有韵的铭文,作为诗人的刘禹锡,为何不采用“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室不在陋,有德则磬”的句式?
  一般版本对该文主旨的评价是:通过对陋室的描写,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甘居陋室、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作者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歌颂,表达了作者甘于淡泊、不为物役的高尚情操,反映了他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高洁清峻的品格;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等等。概括基本一致,表现了刘禹锡不慕富贵、不为物役、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和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节操,强调的是拥有“德”的重要和崇高。诚如是,主旨句为“室不在陋,有德则磬”,这近乎纯客观的语言岂不更恰切?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肯定了居室简陋,更是用“惟吾德馨”这看似狂悖之辞一锤定音,凸显刘禹锡的自信!有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安贫乐道,也有自嘲和无奈,更多是因无世俗小人喧闹而生发的自豪,因冷冷清清而喷发的愤激!“陋室”住着为政清廉、为人正直的“诗豪”刘禹锡,定会芳名远播!人生失意与仕途坎坷又算得了什么!正是因为愤激之情的需要、言语抗争的需要,行文到此才会突然中断原先顺畅的语流,变换句式而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其实,愤激之情也表现在了课文的一句虚笔描写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里说说笑笑,皆为同道高洁之士,抚琴研经,尽享生活之安逸。“我”追求的是心之洁、趣之雅、德之馨,不是荣华富贵(无丝竹之乱耳),也不是功名利禄(无案牍之劳形)。写出了作者对灯红酒绿生活的鄙弃,对尔虞我诈的官场丑态的厌恶。刘禹锡于唐贞元年间(805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词科,在他任监察御史期间,曾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运动,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被贬朗州司马,814年被召回京城,又因游玄都观写诗讽刺保守派外迁,任连州刺史等职。虽经历了一连串的打击,但他正直的秉性不改,讽刺现实的诗风也不变。
  愤激情绪更巧妙地表现在结尾,“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者借这南阳的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作者借用典故,还有点委婉含蓄的意味,结句“何陋之有”反问句式的使用,则表达了强烈情感:“陋室不陋”!“何陋之有”是大有来头的,语出《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意思是:孔子想搬到九夷去住。有人说:“那地方非常简陋,怎么好住?”孔子说:“有君子去住,就不简陋了。”陋室不陋,因为有君子居住,势利小人,其奈我何!字面是安贫乐道、洁身自好、与世无争;文字背后,却是与恶势力进行的不屈的抗争、愤世嫉俗的呐喊。作者胸有波澜,锋芒半掩,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以隐突显。这里的留白式抒情蕴藏了深意,可意会,亦可言传。
  据史载,长庆四年(824年)刘禹锡在贬,迁安徽和州县通判。按唐时规定,他应住衙门内三间三厅之房。但和州县的策知县是个势利小人,认为刘禹锡是被贬之人,便落井下石,安排他到城南门外临江的三间小房居住。对此,刘禹锡不以为意,反而根据住地景观写了一副“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贴在门上。策知县见之,甚为恼火,马上将刘禹锡移居别地,并把住房面积减去一半。此房位于德胜河边,岸柳婆娑,山清水秀。刘禹锡见此景色,更是怡然自乐。于是,他又撰写了一副对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策知县闻讯后更加恼怒,又下令将刘禹锡撵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房中居住。半年之内,三次搬“家”。激愤之中,刘禹锡心中有话,如鲠在喉,遂一气写成了《陋室铭》,并请人碑刻立于门外。
  对于“铭”,陆机《文赋》里对其特点概括为“博约而温润”。博,指内容广博;约,指文辞简约,概括性极强;温,气度温和,从容不迫;润,语调柔顺。北宋儒僧释智圆在他的《闲居编》里写道:“俗传《陋室铭》……陆机云:‘铭博约而温润。’斯铭也,旨非博约,言无温润,岂禹锡之作邪!”是啊,就是因为读不出“博约”,读不出“温润”,释智圆竟怀疑这篇铭文是出自刘禹锡之手!
  感情是每一个人的灵魂。解码语言、还原情景、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阅读、理解文学作品的常用方法。只有走进语言,走进作者,走进历史,读出文字未直接告诉你的,才能较为真实、完整地破译文字的密码,理解语言符号的情感思想,从文本言语中去倾听伟大心灵的搏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与“室不在陋,有德则馨”的不同,也应验朱光潜所言:“表达总是独一无二的,一种思想只能用一种方式精确表达出来。”因此,原文句式正是作者讽刺现实,表达内心愤怒不平的需要。
  
  
  (李晓奎 江苏邳州市青年东路73号教研室 221300)
  

为何不是“室不在陋,有德则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