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其目的是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起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和建立知识间的联系。课堂导入中经常要使用到提问,提问是教师根据教学要求、针对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的问题情境,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重视、思考问题,以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教学方式。导入时,提问的目的是为导入服务,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在初中阶段,这种提问显得尤为重要。缺乏经验的教师在导入时经常会走入一些误区,使得导入效果差强人意,甚至完全失败。
一、抽象、模糊式提问
教师设计导入提问时,必须严谨、科学,内容要准确无误,表达要清晰。抽象的提问常常使学生无法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造成教师在引导、归纳的时候陷入死胡同,从而降低导入的效果。因此,导入时应尽量避免用结构复杂的、抽象的、笼统的、概念化的语言。如《海滨仲夏夜》导入时,教师提问:大家对夏天有什么感觉?“感觉”是个很抽象的词,初中阶段的学生很难像成年人那样能较好地表达出对夏天的感觉,回答问题往往漫无边际,教师的总结和引导也会陷入困境,使得导入事倍功半。
二、难度过高的提问
如前所述,导入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课题,因而提问的目的也是为导入服务。问题的难度也应该考虑到提问的目的,难度过高的问题学生无法回答,会使思维进入死角或停滞,导入的目的也不可能实现。通常情况下,一个完整的提问过程至少包括“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评价”这三个步骤。在导入过程中的提问也是如此,只不过最后的“小结”环节可能还包含一个引导进入课题的内容。一旦教师的提问难度太大,提问过程的发生会在“学生回答”一环卡住,无法顺利进行,教师的小结也无从开始,整个导入就会陷入僵局。可能出现的情况会是,教师直接自问自答,然后自己引导进入课题,演一场独角戏;另一种情况就是,教师及时调整问题,降低难度,以便学生能够回答。实际上,一旦出现调整,教师的预设导入思路就已经被破坏了,导入已经失败了一半。毕竟导入时间只有3到5分钟,不是课文分析,可以及时调整,由浅入深地详细分析。因此,在课堂之前就应该精心设计导入的问题,使导入可以一次成功,导入的问题往往越简单,越有效。
三、无目的的提问
导入是有目的的,提问也是有目的的。提问的目的是为导入服务,这种目的有时候是直接指向,有时候是间接指向。比如,有位教师在导入《赵州桥》时这样提问:“同学们,你们去过赵州桥吗?”学生纷纷作答——基本上没有去过。去没去过并不要紧,教师接着说:“老师去过(其实说没有去过也行,关键在后面一句),老师今天给大家把赵州桥带来了!”学生一听就奇怪了——老师怎么会把赵州桥带来了?教师说完,从讲桌下面拿出自己制作的模型给学生展示(直观模型的出示很重要,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桥的结构)。在这个导入中,问题很简单,答案本身不重要,其目的是间接的为下一步的模型展示做铺垫,使导入成功。
四、过于开放式的提问
语文课堂上有很多提问是过于开放式的问题,没有固定、统一的答案。这样的问题也会出现在导入过程中,这样的导入有一个放和收的过程。对于没有经验的教师来说,提开放式问题往往会有风险。问题提出之后,学生的答案千奇百怪,教师无从小结和收回话题,结果导致风筝飞得太高,飞走了,回不来了。开放式问题的过程可以表述为:教师提问——学生1回答——学生2回答——学生N回答——教师小结。如果是追问的话,过程表述应该是:教师提问1——学生回答1——教师提问2——学生回答2——教师提问N——学生回答N——教师小结。从这里可以看出,开放式问题注重学生的回答数量,而问题往往集中在一个层面上展开,这种情况在追求简洁有效的导入过程中更加明显。比如,《我的信念》等课文中要问及学生的理想是什么。教师提问后,学生的回答应该控制在基本面上,即理想是什么。学生的回答肯定是各种各样,并且还可能会包含各种想象、评论,甚至是实施方法。但是教师应该把握住导入的原则,及时控制回答学生的数量以及回答的深度,最终将话题收回,引入所要讲授的课题。
初中阶段语文导入的提问误区还有很多,避免这类误区的原则是要弄清楚导入中提问的根本目的是为导入服务,而导入追求的目标是通过简洁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习的注意力,促进学生进一步的课堂学习。提问时只有把握好这些根本的目的和原则,才能够使语文课堂导入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文鹏.正问和反问——课堂提问的艺术[J].四川教育,1986,(01).
[2]雷玲主编.好课是这样炼成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王世堪主编.语文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施良方.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中华人民共和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周明华 江西省 上饶师范学院中文系 33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