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设计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巧妙的作业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倡重视习惯和独立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反复提及丰富多彩的课外学习活动对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作用。这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对教师在作业设计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当下的中学语文教育中,作业设计却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的问题。一些传统的语文作业观念仍然影响着许多教师,比如大容量的机械式重复作业、作业内容中知识巩固题多、应用实践题少、作业评价单调等等,这些传统的语文作业观念与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背道而驰。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作业的功能主要有理解、巩固知识,考察评定教与学的成果。语文作业分为很多类型,比如字音练习、阅读、写作等等,每一项都是为了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理解语文作业的相关要素有助于我们解决在作业设计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那么当今中学语文作业设计现状又是怎样的呢?
一、中学语文作业现状调查
本人实习时,曾对该校4个年级200多名中学生做过一次语文作业方面的调查,同时也对全体语文老师做了一次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能独立完成家庭作业的仅占总人数的25%,基本独立完成的只占总人数的30%,而基本不能独立完成和完全不能独立完成的各占总人数的30%和15%。从老师角度来看,95%以上的老师在布置作业方面以书面形式的作业为主,作业设计没有针对性,批改作业更是按照统一的参考答案来进行。教师不顾学生之间的差异而布置相同的作业,实际上就是曲解了作业的意义。
根据这些调查我们可以总结出,中学语文作业存在以下问题:
(一)作业设计具有随意性
现阶段高中语文作业设计存在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具有随意性,这当然与语文教育者对作业的重视程度有关。他们在教育观念上没有认识到作业设计与贯彻新课标的密切关系,没有意识到作业设计对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所起的重要作用,往往只是采取拿来主义,随意将教材的课后练习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更有甚者,直接让学生买一些配套的参考资料,搞“题海战术”,加重学生负担的同时也在消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这种随意性不仅使课后作业失去了原有的意义,而且也让学生失去了对作业的兴趣,学生觉得作业变成了一种可有可无的任务,甚至产生了厌恶感。这个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二)作业设计传统保守
传统的育人观念导致了传统的作业设计观念,一方面表现在“一刀切”的作业设计方式,学生自主选择少,不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这种统一的方式不仅不能完全体现出学生的个性差异,而且容易滋生抄袭作业的现象。另一方面,不少老师作业设计仍停留在书面作业层面。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四个重要方面,老师们在设计作业时往往只注重写的层面,忽视了其他的三个层面,久而久之,造成了学生听、说、读等综合能力的下降。而且作业更多的是知识巩固,应用实践少,作业形式单调乏味。这种传统的作业设计思想也是让学生失去对作业的兴趣的原因。
(三)作业评价更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
一些老师评价学生的作业时往往只注重最后的结果,不重视其完成过程。过程更能体现一个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以及他对教授方式的接受程度。如果只注重结果就不可能了解学生在作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更不能看出学生的思想,过程更能折射出主观情感。作业设计其实是师生交流的一个平台,但是这种只注重结果的方式遏制了主观情感的交流,这也是作业设计中出现的一个显著问题。
(四)作业量大
我国规定,初中生的作业不超过1个半小时,高中不超过2小时。法国政府自1956年起就明令禁止给小学生留家庭作业,以保证少年儿童课余活动时间和他们的身体健康。英国政府文件规定,禁止为12岁以下的儿童布置家庭作业,12-14岁儿童的家庭作业每天不能超过1小时,14-16岁儿童的家庭作业每天不能超过1个半小时。1983年,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在《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中指出,美国有三分之二的高中生的家庭作业时间不到1小时。纵观各国,大多数国家都限制家庭作业量。从政府规定的作业量来看,我国中小学生的作业负担并不是太重,但教师实际布置的作业量却远远高于政府的规定,导致学生作业负担过重。另外,我国中小学的家庭作业基本上都是书面作业,而且不少是重复性练习,作业形式单一、枯燥乏味,与国外灵活多样的作业形式形成鲜明的对比。
总之,不管是从量还是质上来说现阶段高中语文作业设计的现状令人堪忧,与新课标所要求的背道而驰,不符合当下的实际情况。新课标指出,学生应该在以下五个方面获得发展: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显然,传统的作业设计已经不能满足这些要求,作业设计需要改革与创新。
二、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
(一)由于教师日常教学工作中,考虑较多的是如何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成绩,因而总是根据应试的题型布置学生的作业,作业形式相对固定,灵活性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不高。
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可以参考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的智力都各具特点并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学习方法,教师要将学生视为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个体,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课程学习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因此,它给予我们的启示有:树立全面发展的作业观,树立个性化的作业观,树立多元评价的作业观。
(二)教师布置作业时缺乏明确的目的性和清晰的意图,盲目而为。
学生缺乏何种能力教师就应该有针对性的多布置该种作业,加强训练,而不是盲目的把作业“塞”给学生,敷衍了事。
建构主义理论给我们指明了语文作业设计的新的方向,即让学生参与进作业设计的过程中去,让学生成为设计作业的主体,老师只是指导者、监督者。老师根据需要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作业。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性,而且有助于提升语文作业的趣味性。
(三)教师很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背景,而是让学生成为作业的奴隶,缺少对学生个性与共性的研究,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知识水平。为此,我们必须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所谓“最近发展区”,即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在与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第一种成为现有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独立完成任务,第二种成为“最近发展区”。
(四)缺少实践性的作业
作业形式往往是书面作业的形式,学生缺乏从实践中获取经验和知识的能力。美国现代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提出“从做中学”的理论,他主张从做中去学习,从经验中获取知识,教学中要让学生有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因此,作业布置应从培养学生的兴趣着手,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加入实践性作业这种新的作业形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统一的评价,缺少针对性
许多老师往往用单一的评价标准去评价学生的作业。比如作文的评价,很多老师只有简简单单的一句评语,缺少针对性的评价,没有深入剖析。有的老师甚至只有简单的符号,没有评语,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作业评价缺少足够的重视,从而也就对作业不够重视。
三、作业设计之策略
我们可以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谈谈如何进行作业设计。霍姆林斯基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大都依赖于兴趣。”教学的实践也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然而有些语文作业形式呆板,内容枯燥,形成了一个一成不变的脱离实际的无趣模式,这样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教师的作业设计应富有创意。
例如按知识结构的难易程度设计,一般我们可以将作业分为A、B、C三个层次。A是基本练习,重在解决基础知识,如生字词、朗读、背诵等;B是语文知识的综合练习,主要是对知识的综合运用,适合中等学生;C是一些创新和拓展练习题型,较为灵活,适合比较优秀的学生。当然,任何学生都可以做其中一类作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类型,就像超市购物一样,所以可以称为“超市作业”。
笔者也曾在一所中学实习过,对于教师如何布置作业也设身处地地接触过。实习中笔者发现,有的老师在作业设计方面有一些比较好的方式方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全年级会统一的布置课外阅读作业,这种作业是定时定量的,学生在阅读完成后要写一篇读后感,老师会给予评价。这是一种很好的能够督促和激励学生去阅读的方式。学生不会担心没有足够的时间去阅读,因为这就是作业,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写作的水平。但是笔者发现很多学科的老师还是会布置大量的书面作业,缺乏实践性的作业,没有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水平,“题海战术”等传统的方式依然存在。也许这是考试的指挥棒在起作用,但是任何问题并非只有一条解决途径,发挥主观能动性,遵循作业设计的一般规律才是问题的关键。
最后,老师要更新作业设计的观念,不能再沿着传统的作业设计的路子。语文老师要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实际为本,树立语文作业设计的新理念,使学生的个性能得到充分的张扬。
(陆夏波 江苏省 徐州师范大学 2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