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王国维说:“文学之事,内足以撼己,外足以感人,意境二者而已。”“意”指主观的思想、感情;“境”指客观的景物、生活;意境,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使读者沉浸于、创造于其中的一个想象世界,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情感与理智的统一、理想与现实的统一。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古诗词有不少正是蕴含美妙意境的语言珍品,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引导学生体悟诗词中所营造的意境呢?本文将从古诗词教学内容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语文教学资源网2010年10月31日收录了一篇教学案例《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在中学古诗词教学中,这是一份较有代表性的教学案例,能够体现出普通一线教师在古诗词教学内容方面的一般看法。但是细细推敲,案例在教学内容方面仍存在一些值得斟酌的地方。笔者认为,引导学生赏析古诗词意境,在教学内容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知人论世,进入意境
孟子曾说过:“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而知人又须论其世,即把作品与时代背景联系起来。教学诗词前,一定要让学生对作者、作品的时代背景、写作意图有一定的了解,唯有如此,才能拉近学生与作者的时空距离,帮助学生捕捉作者内心情感,感悟诗词中蕴含的思想内涵。
我们来看看案例中关于“知人论世”的教学情况。
教师:我们学习《诵读欣赏》中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谁来说说作者?
学生: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南宋著名爱国词人,作品有《稼轩长短句》。
教师:辛弃疾,我们要突出的是,他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宋孝宗淳熙八年(公元1181)冬,辛弃疾被弹劾,罢去江西安抚使一职,退居上饶带湖、瓢泉一带,一住近二十年。这期间,词人写下不少描写这一带风光的词作,这首《西江月》便是其中之一。
案例中,教师简短介绍文体之后就展开了“知人论世”的教学环节,可学生的介绍太过简单,教师虽然在此基础上强调了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可是关于这句话的重点“爱国词人”,教师却并未深入。如果教师对“爱国词人”这个知识点再稍加延伸,学生就会了解到,原来这幅画面中的主人公在危险的政治环境下仍然坚守爱国信念,其精神何其难得!带着这种感情进入意境,附着于这幅唯美画卷上的丰美情思就会更加灵动、高雅。
二、品味诗(词)眼,管中窥境
历代诗家词人无不讲究炼字,诗人杨仲弘曰:“诗要练字,字者眼也。”诗眼好比人的眼睛,它能传神写照,传出一首诗的精神。教师在教学中可让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主赏读美点,大胆说出自己的审美发现,并结合全诗的意蕴和情感来品读“诗眼”之精妙。
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下片,“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读上片,可以体会到寂静中的热闹,到下片局面开始变动,山前疏雨是对上片景物的一个延续,可是对夜行人却是一个威胁,可想夜行人在焦急中加快脚步,走过溪桥,路转了方向,忽然见到社林边从前歇过的那所茅店。“见”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所遇恰逢其时的惊喜。
看看案例中教师的处理方法:
教师:这首词描绘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你最欣赏的是哪一句?互相讨论一下。
学生1:我最欣赏“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因为它描绘了夏天的景色特点:蝉鸣、鹊鸣。
学生2:我最欣赏“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因为它描绘了稀疏的星天,把夏天快下雨的特点写出来了。另外,这两句也是一个对偶句。
学生3:我认为“路转溪桥忽见”语言简洁明快,“忽见”把茅店突显出来了。
……
在案例中,教师鼓励学生自由思考自由展示,提出“你最欣赏的是哪一句?”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中,有从夏天景色的特点入手的,有从修辞角度着眼的,有位学生的回答是把思考定位在对词眼的琢磨上,他认为“见”是为了突显“茅店”,突显茅店又为的是什么?只有进一步的思考才能逐渐接近作者当时所思所想,突显意境。遗憾的是,教师没有在这里进行深入引导,告诉学生诗词鉴赏不能仅仅把注意力放在“境”即景物和情景的描绘上,更要“披文入情”把握文字背后作者的情感,感受词人“绝处逢生”的惊喜之情。
三、抓住意象,鉴赏意境
诗词的意境主要是通过意象组合营造出来的,所以在品味诗词的意境时要抓住诗词中的意象。朱光潜谓:“意象是意志的外射或对象化”(《诗论》),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诗词中所写的景和物,还寄寓了作者的情思,说到底,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的情趣化、个性化。诗词教学只有感知意象,才能把握诗词的内容、领会诗词的主旨、进入诗词的意境。
看看案例中相关片段:
教师:这首词描写的是什么季节?请同学们读完词以后再回答。
学生1:这首词描写的是夏天,从“稻花香里说分丰年”一句中的“稻花”一词可以看出是夏天。
学生2:还有“清风半夜鸣蝉”一句中的蝉字也可以看出是夏天。
教师:此词中描绘了哪些景物呢?
学生:明月、鸟儿、鸣蝉、青蛙、水稻、星天、雨、茅店、社林、溪桥、路。
教师:星星是稀疏的?好像与夏天的星群密布相矛盾了啊?
学生:因为夏天晚上有明月,俗话说:“月明星稀。”另外一个原因是,天快要下雨了,天上的星星也就稀少了。
在案例中,教师意识到了意象所承载的功能,提出“什么季节”、“哪些景物”、“什么声音”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指向性明确,但是教师却没能把意象的罗列与意境的体悟相联系,这样会给学生造成“只见树木不见人”的审美误导。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可见,诗歌艺术中出现的景并不是自然形态下的景,而是在特定情感的支配下经提炼取舍所创造的景,它无不浸透着诗人的主观感情,而自然界中的山水花草只不过是表达个人情感的依托物。案例中有一处教师的设疑“此词中描绘了哪些景物呢?”学生回答“明月、鸟儿、鸣蝉……”,教师就结束了这一环节的教学任务。这个问题仅仅回答了词中写了哪些意象,教师并没有引导学生从意象组合的角度去观赏、体验一副立体的画面,也没有把词人还原到这些意象中,即仅关注到了“景语”,却没有挖掘出 “情语”。
意象是诗歌作为一种文体的典型标志,是创造性直觉的途径。即使可以直白表达的情思,诗人也往往寄寓于意象。比如,写思乡诗,诗人一般不这样说:“思乡涕泣流!”而会如是表达:“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不直接说出其意思,读者可结合前后意象,调动自己的生活、情感经验,领悟其意义,这才是古诗词内在的真本色。根据这一特点,笔者认为除了引导学生关注“可以看到的意象”之外,还应鼓励学生试着发现那些“不在场的意象”,即用想象补充完善作者笔下的意境。
参考文献:
[1]林萍.引导学生徜徉在美的意境中[J].中学语文教与学(学生读本),2007,(4).
[2]茹守江.古诗词意境四向度鉴赏略论[J].中学语文,2007(5).
[3]王美春.引导学生体悟古诗词意境的有效策略[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0,(5).
[4]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5]西江月教学实录[OL].http://www.ruiwen.com/news/53023.htm.
(邓颖 甘肃兰州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73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