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2年第1期 ID: 163370

[ 应红霞 文选 ]   

读《外国小说》谈作文练笔

◇ 应红霞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作为新编教材,精选了二十位世界著名的现当代外国作家(其中六位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名篇名段,作品大大拓宽了学生阅读欣赏的眼界,深受他们喜爱。而笔者认为文章新颖精湛、炉火纯青的写作技巧也是初学者的典范,进行系统的片段式仿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不流于传统式的刻意模仿,不需要任何矫揉造作,完全是在结合学生实际基础和真实情绪上的质的飞跃,学生一落笔就可以精彩纷呈。
  下面以学习《墙上的斑点》、《炮兽》、《丹柯》为例,具体谈练笔的要求和成效。
  一、由《墙上的斑点》展开联想和想象
  《墙上的斑点》是意识流小说家伍尔芙的第一部代表作,小说里充斥着大量梦呓般的联想、幻想般的画面以及大量的议论和抒情,它带有想象的杂乱无序的特点,历来被认为比较难读。伍尔芙否定生活的客观性和现实性,强调“内心真实”,所以她认为以接近生活的本来面目为己任的作家,就应该深入到人物的意识深层,“按照那些微尘纷纷坠落到人们头脑中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追踪它们的这种运动模式”。作者就是通过对墙上斑点的猜想与思考,把精神的触角伸向自然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包括生活的偶然性与命运的必然性的问题及生命在个体死亡之后永恒延续的问题、自然与机械性现实的对立问题、文学创新精神与陈旧规范相冲突的问题、对女性反抗男性观念的问题等,都进行了意义重大的体验与感悟。
  暂不论作者在天马行空的背后寄寓的深刻社会人生思索,我们关注到:其叙述结构为以墙上的斑点为圆心生发的联想,叙述手段为具备最大叙述自由的内心独白,因而发现它其实体现了写作中比较重要的创作手法——联想和想象。笔者鼓励学生也来一次“墙上斑点之旅”,让他们把听到墙上斑点后第一感受及引发的联想、想象都毫不吝惜地写出来。特级教师张悦老师认为:“体验是阅读的起点,教师要尊重学生阅读的零初体验”,“按照伽达默尔的说法是一切理解基于前理解,即语文阅读是学生原有认知图式与阅读文本的相互联系和作用,从而在学生头脑中构建新的知识图式的过程。”那么尊重学生写作的零初体验也是让他们在原有认知图式基础上迁发、扩散、引申,构建新的独有的知识图式。联想还有助于提炼和深化主题,有助于运用托物言志、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借景抒情等构思和表达技巧。作文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联想能力的提高,可以从以下节选中深刻体会到:
  “墙上有一块斑点,好像是枚发锈的钉子,仍顽强地挤在石缝中,钉子是用来挂日历的——挂那种用白纸片堆砌而成的,毫无美感的日历。……甚至,还会体味到屋外大雨,屋内细雨的水帘洞般的滋味,向上延伸至墙的尽头,是木梁的丝丝相扣,木梁日日熏陶在煤炉的烟雾缠绕中,因而也日渐改变容貌,直到梁上带有酱油色的雨珠滴落到衣襟时,才发现,时间的痕迹已经在屋上刻画了千百次,老屋真的老了。然而,墙上的那块斑点依旧镶嵌着,似乎不会因为物是人非而挪动半步。它似乎又是时光穿梭道的入口。而我进不去,只能在看到它的同时,让潮水般的记忆将自己吞噬。”(周颖)
  “凝视着墙上的斑点,这暗黑色的圆形物体类似门的把手,打开门,是一片新天地,就像《哈尔的移动城堡中》一幕。墙后可能是热闹非凡的集市,叫卖声连成一片,集市就在一个码头边,蔚蓝辽阔的海上,有几只海鸥欢快地飞过。海风阵阵吹过,吹起小姑娘的裙角。鱼摊上,鱼儿静静地躺在那儿,带着海的味道,黑洞洞的鱼眼恐怖地张着就像黑洞,像一个无边压抑的黑房子,里面就燃着一盏将燃却未燃尽的煤灯,幽幽的火焰如同狼贪婪的眸子。”(林凯琼)
  特级教师王大绩认为:“课程标准是说要鼓励,都允许,不但允许而且还要鼓励,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要尽可能减少。就是任何的条件、任何的想法都是要为他让路的,尽可能减少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意识流创作的妙处就是学生在畅所欲言中看到了自己潜意识中透出来的对生活的认识和困惑,也是此时此刻最真实的内心。高中学生的情感世界丰富而细腻,他们既有对无拘无束童年少年的怀恋,又有身负重任的憧憬和迷惘。所以他们的文段中有矛盾、有挣扎、更有希望,他们为用文字去表达不受羁绊而喜悦。
  二、品味《炮兽》,再现场景
  场景描写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一般由人物、事件和环境组成,它是某一时间内社会生活的横截面。《炮兽》选取了一个特定的场景:大海中一艘军舰的甲板上,人与炮兽、人与大海的搏斗。雨果是浪漫主义大师,他的场景描写带有浪漫主义的主观和夸张,也就是在联想和想象的基础上赋予物以生命,使炮兽成为颇具有灵魂和智慧的野兽。同时运用了对照法,几个场景充满了抑扬的对比和动静的结合,比如第一幕中的慌乱与骚动,第二幕中的勇斗与智取,第三幕中的行赏——惩罚——处决等,神秘色彩中展示了主要人物的坚毅果敢和智勇双全。
  仿写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场景,笔者精选了电影《泰坦尼克号》中巨船沉没的镜头,时间大约三分钟。在回放了三遍后,学生逐渐进入这个场景。笔者提示从几个角度入手:可以放在露西和杰克身上,由他们的眼睛去看当时瞬间的变化;也可以具体着眼于巨轮,抓住它沉没的刹那变化;或由大海写起,由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充分发挥想象,把海也写成有灵性的动物等等。当然也可让学生自行选择场景,进行酣畅淋漓的表达。叶圣陶先生强调教师要如何合理、得法地教,要把学生教会,而后再慢慢放手。著名教育家洪宗礼先生也曾指出:“通过教师艺术地‘导’,会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步摆脱对教师的依赖,不仅在学习上能够自立,而且在个性上、意志上、人格上都成为独立自主的人。从而在学力、能力、智力上都得到同步发展。”场景描写不同于一般的环境描写,需要有个主角,学生可以运用拟人手法把精彩具体化,如以下节选片段:
  “充满着黑色抑郁的天空惊闪着湛蓝的火电,将一切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中。巨大而无情的海浪拍打着弱不惊风的船身。铁皮被敲得嘎嘎直响,数十分钟后,海平面上恢复了如往的平静,一艘大轮消失在这无际的蓝色浴想之中。”(仲红娜)
  “眼前的水急速狂奔,渐渐伸出了巨臂,汹涌着撒旦的力量。时而升腾起如千仞青山,时而压低奔腾如健儿。海水咆哮着,阴气森森间透露着天地间无可战胜的霸气。宛如一场持续千年的收伏战。千军万马从远方滚滚而来,灰暗的铠甲与冷兵器交织在一起,令天地都变了颜色。而巨浪过后,留下的却是一排排规矩的无名坟墓,宁静而又肃穆。这是一场无法挽救的赴死。”(王燕敏)
  联想和想象基础上的场景,能让学生打开思路,动用各种感官,宣泄情绪。比如有学生用声音写场景体现备受压抑的心情,真实而感人:
  “起先,是极细小的声音,在独自一人时慢慢在耳畔的空气中泛起涟漪,让人有些不确定,仿佛有人在身边安静地呼吸,绵长而无尽头。……耳畔渐渐出现了某种时胀时缩的声响,似有人在天际锤一面鼓,鼓声从很远处从重到轻却一波一波从未停息……窗帘厚实,一丝光也没有,而她却听见那尖细的声音在脑边挥之不去,从尖细到沉厚,从沉厚到尖细,一次一次高低不同起伏有异,如同某个怨气深重的厉鬼在复仇般叫嚣。”(谢佳彤)
  三、《丹柯》之后探讨结局的合理性
  美少年丹柯是高尔基创造的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人物。小说最惊心动魄的一幕发生在故事结尾:丹柯为了打消众人的疑虑,引大家走出黑森林,毅然抓开自己的胸膛,高擎自己燃烧的心照亮了大家前进的道路。这个本该敬仰的英雄人物却在穿越出黑暗后被众人遗忘,甚至他燃烧的心被胆小鬼用脚踏灭。有价值的东西被摧毁,使得主题的悲剧意味更浓。尽管是浪漫主义的写作方式,却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而发人深省。可以视为最合情理最有意义的结局。
  许多故事的结局因寄有创作者意愿而“曲笔”,其实也有斟酌其合理性的必要。花木兰的故事众所周知,无论是传统的《木兰辞》还是新编的电影动画片都让她有了美好的结局。事实上真会是大团圆吗?笔者请学生设想自己认为最合理的结局进行场景描写,就主题续写合理的结尾。他们想象的不同结局显现了学生们对主题的不同理解,使作品有了一千个读者后更值得认可的深刻意蕴,请看节选片段:
  “大西北,无边的沙漠,几丛稀疏的仙人掌蔫蔫地垂着头,黄绿色的叶上密密麻麻的刺是它们最后的执着。……烈日烘烤着他们的脊梁,视线早被汗水模糊,喉咙喑哑得不能言语,每往前一步,都像花费全身力气一样,把脚从下陷的沙土中拎起,沉重的锁链在沙地中划出一条蜿蜒的痕迹,不多时便被风沙掩盖,路没有尽头,他们还在走。”(林佳)
  “如今终于安然回乡,却因这不可改变的女儿身,又不得不远走他乡。木兰浅浅地叹了口气,从马背上跳下,动作敏捷,抬头只见明月当空,云层稀薄,不见星星,但月华清辉,借着月光隐约能看清边上茂盛的林木,凝望一阵后,却只见黑夜沉沉,林木深处黑影幢幢,似有什么巨物在夜色里张牙舞爪,夜风冷冷吹来,木兰心生悲凉。”(王琼)
  综上所述,从斑点的想象和联想到对场景的描写再到揭示主题的结局的梯度练写,三次练笔要求层层递进又互有交集。学生们在学课文、练技巧的基础上,个性也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
  
  
  
  (应红霞 浙江省宁波市四明中学 315040)

读《外国小说》谈作文练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