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2年第1期 ID: 163291

[ 王一菲 文选 ]   

浅议八股文对当代教学的启示

◇ 王一菲

  迄今为止,八股文被废止已有百余年,在这百余年中,“八股文”饱含贬义色彩。虽然八股文有诸多弊端,但是当人们重新审视被丢进历史垃圾堆的八股文时,发现曾流行过五百余年的八股文并非一无是处。在课程改革与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吸取传统教育经验的背景下,八股文训练能否给予作文教学以启发呢?本文希望通过对八股文的分析与再认识,找到八股文与《语文课程标准》的契合点,从中获得作文教学的启发。
  八股文被废除至今,多以封建糟粕为人唾之。作为一种流行五百余年的考试文体,八股文是否真的一无是处呢?“八股文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它产生在中国的土地上,并以很强的生命力被沿用了几个世纪,这个事实本身就说明,不能完全把它看成是荒诞的。”[1]在当今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理性认识八股文是很有必要的。笔者希望通过对八股文的分析与再认识,寻找到它与当下作文教学的契合点,吸取对作文教学有益的经验。
  一、八股文发展的几个阶段
  “八股文”这一称谓到明代才出现,其名称与文体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盖始于成化以后。股者,对偶之名也。”可见,股即对偶排比之意,因为它要求文章中必须有四段对偶排比文字,共包括八股,故谓之八股文或八比文。[2]
  朱元璋和刘伯温等大臣在宋、元经义的基础上创制了后来发展成八股文的明代制义,规定制义的文题必须出自《四书》、《五经》,对题中包含的微言大义,必须依据古儒和程颐、朱熹等人的传注来叙述,要求“代古人语气为之”。宣德后期,八股格式基本定型。清朝吸收继承明代的八股取士制度。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颁布《著令停止科举考试谕》,八股文寿终正寝。
  二、八股文训练规律及与新课标的契合点
  八股文作为一种考试文体,有着固定的格式。八股文的基本结构分为两大部分:题前部分和正文部分。题前部分包括破题、承题、原题、起讲、入题;正文部分又分为起股、出题、中股、过接、后股、束股、收结。
  八股文写作训练的任务主要由私塾承担。学写八股文是逐步分开、循序渐进的过程。开笔前为开讲,即老师在学生熟读记诵的基础上讲解《四书集注》,然后就是开笔,先学作破题,再学作承题、起讲,然后学写中间的起股、中股等长对子“排比”,接着是学写结束语,最后是完篇。从中不难看出八股文的训练规律:
  (一)换位思考
  八股文的行文之本是代圣贤立言,这种“代言”要求作者站在代言对象的立场来抒发观点。
  (二)品味语言音乐美
  八股文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律诗、曲剧等韵文的影响,讲究声韵调的和谐搭配。
  (三)“起承转合”的逻辑构思
  八股文是一种程式化极强的考试文体,讲究“起承转合”。日常行文训练重视“起承转合”的逻辑构思。
  (四)高屋建瓴的全局观。
  八股文谋篇之始,即需统筹全文,将“起承转合”考虑在内,所以平时较重视全局观的训练。
  三、八股文与《语文课程标准》的契合点
  (一)注重阅读与积累
  八股文的训练十分重视阅读与写作素材的积累。要求儿童背熟《四书》、《五经》等经典著作及大量名家范文。《语文课程标准》也一再强调阅读的重要性,不但对课内阅读有明确、具体的要求,对课外阅读的数量也提出了要求,如第一学段要求“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要求“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要求“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第四学段要求“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等。
  (二)循序渐进式的写作训练与逻辑思维的培养
  八股文按照步骤循序渐进练习,在把各个部分做会、做好的过程中,思维受到严格的训练,强调思维的全面性、系统性和辩证性。《语文课程标准》按照学段将作文教学分为:写话、习作、写作三部分,要求写作训练按照由简到繁的顺序进行,并强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多写多改相互交流,重视书写教育
  八股文训练从开笔到完篇的每个步骤都要经过多写多改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有“养成多写多改、相互交流的习惯,对自己的文章进行审读、反思,主动吸纳、辩证分析他人的意见”这一要求。
  (四)注重基本技能与语言音乐美感
  八股文写作训练中有“对对子”的练习。“对对子”可以锻炼声韵搭配能力,培养语言美感。《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在教学中重视基础知识的训练和培养良好的语感。
  四、八股文对当代作文教学的启示
  (一)指导学生进行规范的议论文体写作
  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认为,八股文的各种构成要素,与当代议论文的结构特点是一致的。八股文和今天的议论文有很多相似之处:破题即是阐发题目,提出论点;承题是对中心论点进行阐释;起讲是深化主题,引发下文,承上启下起过渡作用;正文四股相当于运用逻辑思维从四个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阐发中心论点,其间有引经据典,也有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讲,能写出这篇规范的议论文实属不易。在中学实习期间,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将议论文写成了“四不像”。所以,对学生进行议论文体的规范教学是必要的。
  (二)加强学生的基本功训练,帮助学生养成多读、多写、多改、多交流的习惯
  1.开设“对对子”课。结合八股文的训练方法,尝试将“对对子”这种练习方法运用到教学中。“对对子”可以直接训练学生的用字、修辞、逻辑能力。如若运用得当,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基本功,还能引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鼓励学生多读。一是鼓励学生大量泛读优秀文章,以此来开阔学生视野;二是背诵经典。在要求学生背诵教材中优秀文章的基础上,从古典名著中选取适合学生的篇章要求学生背诵;三是重视诵读,增加学生的朗读时间。
  3.鼓励学生多写。多写文章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必备条件之一。在日常语文教学中一定要利用好作文课,确保学生的写作时间。
  4.鼓励学生多改。改作文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可以将作文修改分为三个步骤:自改作文、学生互改作文、老师改作文。
  5.鼓励学生多交流。一是从学生作文中选取优秀作文在班级中传阅和探讨;二是让写作好的学生在班级讲授自己的写作心得;三是在学生互改作文后,修改双方共同来探讨研究所改作文。
  参考文献:
  [1]王凯符.八股文概说[M].北京:中华书局,2002.
  [2]龚笃清.明代八股文史探[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3]彭国忠.唐代试律诗[M].合肥:黄山书社,2005.
  [4]田启霖.八股文观止[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4.
  [5]邓云乡.清代八股文[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6]龚笃清.八股文鉴赏[M].长沙:岳麓书社,2006.
  [7]周作人.看云集[M].长沙:岳麓书社,1988.
  [8]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9]吴敬梓.儒林外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10]黄强.八股文与明清文学论稿[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王一菲 江苏 徐州师范大学语言科学学院 221009)

浅议八股文对当代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