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是文学作品中最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它闪烁着智慧的灵光,散发着才情的芬芳,给人以美的感受。比喻又是一种比较复杂的修辞,它种类繁多,变幻万千,有时让我们认不出,赏不透,说不清。笔者就教学中遇到的几句颇有疑点的比喻句,作点浅拙的分析。
一、“落月挂柳看悬蛛”
苏轼的《舟中夜起》作于元丰二年,此时苏轼正由徐州调赴湖州途中,全诗为:“微风萧萧吹菰蒲,开门看雨月满湖。舟人水鸟两同梦,大鱼惊窜如奔狐。夜深人物不相管,我独形影相嬉娱。暗潮生渚吊寒蚓,落月挂柳看悬蛛。此生忽忽忧患里,清境过眼能须臾。鸡鸣钟动百鸟散,船头击鼓还相呼。”在赏析“暗潮生渚吊寒蚓,落月挂柳看悬蛛”一句时,疑点出现了,争论产生了。学生看不出本句诗用了比喻手法,也弄不清本体与喻体之间的关联。“落月挂柳”怎么像“悬蛛”呢?月夜下的柳枝像蛛丝,这个可以想象,可那明晃晃的月亮怎么能与玄青的蜘蛛有半点相似呢?教室里炸开了锅,学生无法接受这样的比喻,笔者语塞后而汗颜。
比喻的艺术世界无比广大,只知“女童的脸蛋像苹果”是比喻,这是浅陋的,文学大家早就对这类比喻作了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家朱自清先生在总结象征派诗歌的艺术特征时,提出了“近取譬”与“远取譬”之说。他认为:“所谓远近不指比喻的材料而指比喻的方法。”“远”就是“在普通人以为不同的事物中间看出同来,发现事物间的新关系,并且用最经济的方法将这关系组织成诗”。远取譬的特点是喻体和本体分属于两个迥异的经验领域,强调“不似之似”,这种相似在于神情和影响,而不在于外形轮廓和特点;在于天生的内在的特性,而不在于偶然的突出的特性。
“暗潮生渚”声如寒蚓蠕动,“落月挂柳”如悬挂的蜘蛛,这个比喻既具有想象力,又贴切传神。作者用两个怪谲阴沉的远取譬喻体,共同营造出一个幽冷、可怖的意境氛围,把诗人当时满腹的伤感和忧思含蓄地表现了出来。
二、“落日故人情”
李白有一首诗《送友人》,其中有一个名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这一句既是写送别时候的景物,又融入了作者深沉的情感,属于隐藏了比喻词的暗喻。然而“落日”是如何与“故人情”联结起来的?
王先霈教授在《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中有这样的论断:“有一种譬喻的本体与喻体或者可以叫作‘朦胧联结’,那就是诗人有意在本体和喻体之间留下断裂之处,留下空白,喻体和本体似连似断,两者的联系似有似无,朦胧隐约。”[1]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两个譬喻的本体一客一主,诗人借用两个譬喻意象将送别双方的绵绵情愫含蓄地表达了出来:在这个分别的光景,朋友的内心如浮云般飘忽无定;故人的心情同样难受,就如那如血的日落光景,感伤凄凉。这两个比喻的运用犹如踏雪无痕,其实乃匠心独运。诗人在本体喻体之间的留白,给审美留下了空间,而这空间又给了读者思维驰骋的草场,从而产生了无穷的艺术魅力。
三、“黄犬之与骆驼”
郁达夫《故都的秋》中有一组比喻争论比较大,作者在文章末尾把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作了一个对比,突出了自己对北国之秋、故都之秋的喜爱。他说道:“(南国的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这是一个博喻句,对这个比喻的运用学生的质疑声不断。有人认为“黄酒”、“白干”、“稀饭”、“馍馍”之喻太俗,以俗害雅;有人认为“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这些譬喻尚可理解,“黄犬之与骆驼”怎么能形容南北方秋味的差别呢?这样的比喻实乃牵强附会……
对于第一种质疑,有没有以俗害雅,要看《故都的秋》前面的内容是不是以雅示人;对于第二种质疑,笔者认为,批评的同学是没有了解比喻的特殊形式,没有走进比喻的丰富世界。
《故都的秋》属于文人散文,但文中作者除了表现其文人的情趣与审美观念的同时,也表达了其平民情怀,例如文中写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的闲趣;写像家家户户养在家里的家虫一样的秋蝉;写穿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的交谈;写北京的普通物产,瓜果蔬菜……这篇文章的整体风格应该是亦雅亦俗,雅俗融于一炉。那么文末散发着浓郁生活烟火味的比喻自然就不是以雅害俗了,而恰是作者妙手偶得的神来之笔,正如福建师大的孙绍振教授评价这段文字时说的:“这就不但在情调上,而且在语言上把雅趣和俗趣统一了起来。”[2]
至于“黄犬之与骆驼”怎么能形容南北秋味之不同,读者切不可用肤浅的生活逻辑来考量这个譬喻。黄犬与骆驼在形象上的巨大差别可以通过运用通感来体会秋味之浓淡,这正是比喻之灵动、绝妙之处。
汉语言是博大精深的语言,修辞手法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单是比喻就那么富有魅力。语文教师只有带领学生多关注语言细处的美,才能使课堂变得生动。
注释:
[1]王先霈.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曹善亮 江苏省沭阳高级中学 223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