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语文老师,笔者走过了亦步亦趋到反思反省到创作创新有自己思想的过程。十六年间,笔者经历使用了三套教材,从人教版那套最老的教材到人教版的另一套教材再到如今的苏教版教材。
使用过三套教材,无形之中就会形成比较。如果说让笔者谈谈对这三套教材的感觉,最直观的感觉就是,单纯从文章的角度看,笔者认为,原来的两套教材精雕细琢,差不多可以算得上字字珠玑,无论是其思想性还是文学性瑕疵都不多,可称得上文质兼美。第一套教材的某些篇目内容略显陈旧,距离现实比较遥远,已经不能适应当今日新月异的现实,有的太重政治色彩,而稍逊文采,但即便如此,那些文章也有可圈可点之处。新的人教版本,屏除了第一套教材的不足之处,补充了鲜活内容,选文的文学色彩浓郁,而且在装帧上多有改进,应该说更臻于完美了。
苏教版本三年前开始在笔者学校使用,很惭愧,因为一直在高三,与苏教版本还没有太亲密的接触。直到前一段时间,笔者才进行了必修一的教授,一段时间的学习,笔者陡然生出许多的感慨!
感触最深的就是这套教材太重人文教化,却忽略了选文的文学性,造成了教材的枯涩乏味,拒人于千里之外,因而人文精神的渗透也难以成为现实。
新编教材是高中新课程标准下的产物,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内涵丰富的语文素养,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有效地发挥其作用,能适应需要,继续发展,不断提高。
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在促进学生走向自立的教育中产生重要的作用。”
这段话实际就是在阐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新课程标准更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所谓“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的执著追求。从社会的角度看,主张人生而平等,人的价值高于一切,要保证人的肉体和精神的自由,维护人的尊严;从个人的角度看,主张人要完善心智、净化灵魂,懂得关爱,提升精神境界,提高生活品位。
我们目前正在使用的苏教版教材必修一,很响亮地提出了人文的口号,更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注重人的道德品行、人格操守的培养。教材编排依据是文章的思想内容,四个模块都有标题告诉我们该模块要达成的人文教育的目标:“向青春举杯”、“获得教养的途径”、“月是故乡明”、“像山那样思考”。第一个模块,是告诉学生们要热爱青春珍惜青春,在美好的青春年华规划好人生,设计好未来,可以说,编者把这个主题放在必修一的开篇是深有用意的。当然,《沁园春·长沙》作为传统篇目,无论就其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是无可挑剔的,而其余篇目,如《相信未来》、《让我们一起奔腾吧》激情洋溢,可作为诗歌这种体裁的意韵美却总感觉不足,所以,尽管感情充沛,总因其不够完美的形式而与人产生了距离,让人不情愿接近。再比如《十八岁和其他》,尽管是倡导一种新型的民主的父子关系,作者娓娓而谈,极其坦诚亲切,但终归感觉缺点什么。如果作为课外阅读文字,也许是不错的选择,但作为教材,感觉有某些不足。第二个模块“获得教养的途径”中的《获得教养的途径》这篇文章,本文的主旨是阐述获得教养的最重要的途径为阅读经典,很明确,也无可辩驳,但因其是翻译的文字,说教的成分太多而显乏味。新课程标准上说:“未来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可能基于这种认识,编者着意编写了第三个模块“像山那样思考”,可除了两篇文言文,就连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也比原来教材上的《故都的秋》逊色,不知道编者为什么选了该文而舍弃了那篇那么纯美的文字?而《神的一滴》和《像山那样思考》,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多多少少让人觉得有些晦涩,这样的文章,即便有很好的思想,想给学生某种教益,却因为其晦涩的文字让人读不下去,因而起不到应有的教化作用,岂不也枉费了编者的一片苦心?
文章最主要的使命就是载道,可以说,道理总是分明的,如何让人乐于接受才是问题的关键。孔子早就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所以,不光要口号热烈响亮,还要有优美的负载形式,这也正是文学的重要特性。
其实,人教版教材何尝不注重人文精神?经过编者精心选编的文章,内涵与形式二者兼顾,让我们在领略文辞美的同时,它所蕴涵的思想情感也在慢慢感染和影响着我们,熏陶着我们。学生品读文章的时候,不觉就能在或辞采飞扬或朴素隽永的文字里领悟精神,陶冶气质,变化情操,既得到了美的享受提高了文学素养,也培养了他们的道德品行和人格操守。试看老教材里的传统篇目,在让我们欣赏美的文辞的同时也提升了精神层次。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时,我们为他们那种心忧天下、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所激动;读苏轼的《石钟山记》,也为他那探索好学的精神所感染;读归有光的《项轩脊志》,为文中自然流露的亲情所感动,从而更懂得珍惜;读冯友兰的《人生的境界》,从中受到教益,提升了人生的境界。只不过老教材更多地从文学的角度,按体例编排,不像我们的苏教版教材那样明确而已,虽然没有明确,而诗言志、文言志,其思想内涵不同样有教化作用吗?
新课程标准提出的:“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欣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这其中阐述的语文学科的“优势”、“文学艺术的欣赏”、“语文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都跟语文教材里的选文的文学性有关,正是因为文字优美,意境优美,从而让人徜徉其间,流连忘返,这样,文章的思想情感也才能渗透在人的心间。
语文,应该姓“语”,语文学科当然要倡导人文、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但首先,学生应乐读文章,是在涵咏的同时受到熏陶。所以,笔者认为应该注重选文本身的文学色彩,并不是喊几句口号就能提高人文素养,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就去喊口号好了。人文精神的教育是一种渗透和濡染,充分考虑选文的文学性,做到文质兼美,编者人文关怀的目标才能成为现实。
当然,苏教版的教材有其它教材无法比拟的优点,但一套完美的教材编写需要不断雕琢,需要在不断地改进之中使之臻于完美。希望编者能够多方听取师生的呼声,使我们的教材尽善尽美。
(苏惠芳 江苏省丰县中学 22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