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2年第1期 ID: 163294

[ 方玉千 文选 ]   

关于改善中职聋生书面语状况的探索

◇ 方玉千

  聋生的书面语状况一直受到广大聋校教师的关注,面对如今“不理想”的局面,难免会使人对以往的种种进行深刻的反思,成功之处在哪里,不足之处甚至做错之处又在哪里?是对聋生了解太少太少,而忽视了他们真正的世界?让我们进入误区,融入到聋生的世界,重新审视,重新认识他们。
  教师在聋生的语文教学中会感到困惑:为什么聋生的书面语会不规则?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其实对于这类问题,已经有很多的聋生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基础教育的教师作了广泛的探索,积累了很多丰富的经验,提出了许多解决的办法。但是大家也发现,这些学生经过了九年的义务制教学,虽然通过入学考试进入中职学校学习,但从他们现有的语文状况来说,大多数聋生的书面语依旧存在着普遍的问题——语法性错误。因此,改善聋生书面语状况任重而道远,作为中职的语文教师有必要对聋生的语文教学进行深刻地反思,研究和探索对中职的聋生进行何种有效的补偿,以改善聋生的书面语状况。
  一、聋生语言的的特点
  聋生的语言是以感性思维为主要方式。语言是思维的最重要的工具,语言影响思维的发展。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的一个著名论断是:语言是形成思想的工具,思维和语言活动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20世纪初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说:“语言是出声的思维,思维是无声的语言。”聋人由于听力的障碍,影响他们语言的正常发展,而产生了聋人特有的语言——手语,一种没有语音的语言。手语就是聋人的“口语”,它的直观性会影响聋人的思维方式。其一般的思维方式有三种:感性思维、抽象思维、发散思维。聋生在这三种思维方式中较突出的是感性思维,因为感性思维是感觉器官感受外界事物的活动,又称为直观思维。手语的词汇是对外界事物的模拟形象化、直观的体现;而抽象思维是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复杂逻辑形式进行的思维活动;以语言作为工具或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的思维活动,又称为语言思维,这里的语言思维是建立在有声语言的基础上的,无声的手语造成了聋人思维发展的障碍,或者说不能充分地发展抽象思维、发散思维等较高级的思维方式。
  正由于抽象思维的薄弱,导致了聋生在学习汉语书面语时出现语法性错误。聋生的书面语是以其“口语”手语为基本材料,在此基础上吸收掌握书面语,因此不可避免会有手语的痕迹,就像正常人在写书面语时会出现口语式的书面语,如“要么”、“一来”等,但正常人的口语对书面语的学习是有积极作用的,这是由于口语的语音、语汇、语法和语义跟书面语是大致相同的,书面语是有声口语的加工提炼。书面语的形成肯定要通过口语这途径,口语对书面语的影响是必然的。手语是用手来模拟事物或事情的一种语言,是客观事物的直观体现。手语没有语音,语汇是形象的合成或模拟,语法和语义的表现范围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这些和汉语书面语有着极大的区别。从一定程度上说,手语成了学习汉语书面语的障碍。
  二、针对手语成为学习汉语书面语的障碍的思索
  正常人学习书面语是在有声的口语基础上学习的,是积极的。聋生在无声的口语上学习书面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有些人把出现问题的原因归结在手语身上。英语的语音、语法等与汉语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但英语却为更多的中国人所掌握,所以笔者认为其根本原因并不在手语本身,而在于脱离手语本身而孤立教学语文的方式。
  听觉的障碍使得聋哑人和健全人处在两个不同的世界里,聋哑人是一个弱势群体,社会地位不高,他们的世界并不能为全面的健全人所了解,而处于主体地位的健全人则要求聋哑人进入健全人的世界,完全按照健全人世界的模式来教育聋哑人,希望聋哑人能和健全人一样,除了听力之外。我们的聋哑人教育是站在健全人的角度,来规划聋哑人的发展路线,正因为如此,忽视了聋哑人世界的独特性,他们有自己特有的由于听力障碍而形成的规律性的因素,我们也许还没有找到这个规律性的因素,或者误解,或者背道而驰。
  现在的聋哑生几乎都是在经过健全人所制定的教学大纲指导下通过九年的义务制学习,他们接受了健全人为他们规定的手语。在平时,老师也觉得能和聋生用所教的手语交流,不过,当两个或几个聋哑生在互相交流时,老师就会看不懂他们在说什么,他们偶尔会用到老师教过的手语,但聋生所用的更多的手势老师却不能明白其意思。那么他们的手势是怎么形成的?他们是如何表达事物或事情的?他们为什么不用老师教他们的手语来交谈呢?这些问题的解决或许能有助于我们的语文教学。聋生在学习时是被动的,他们要服从健全人的要求,达到尽量与健全人一致的目标,他们要按照健全人制定的与健全人教学差不多的教材、大纲、方法等学习,不同的是教学数量多与少、教学时间长与短及教学方法新与旧。从本质上说,聋人的教学与健全人的教学并没有什么不同。聋人的教学就像是普通学校对差生的教学,教的内容少一点,教的时间长一点,方法多一点,再加上耐心一点,而聋人只是再加上手语罢了。
  很多人现在将聋生书面语差的原因归结为手语的问题,那么如果把手语丢掉,聋生的教学不就和普通学校教差生一样了吗?这还是聋人的教育吗?
  三、改变观念,重新认识
  手语是绝对不能丢掉的,这是听力障碍者必要的交际手段。我们也不能把所有的错都往手语身上推,难道不用手语用有声口语吗?
  我们是否想过聋生真正需要什么样的教学?我们是否能走进聋人的世界,去看一看?我们也觉得与聋生的交流是那么的困难,他们的世界总是有一堵墙把我们拦在外面,走不进,看不清,造成了我们的想当然:只要他们照着我们的“高级”的方法——健全人的教育模式稍加修改地学习就会有进步。现有的教育模式确实也能让聋人学到知识,这是因为聋人与健全人相比,除了听力丧失之外,其他的功能一样,但在学习和听力有密切关系的语言上目前的现状并不理想。
  中职的聋生,已有一定的词汇和书面语基础,面对这些,试着走近聋人,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对象,找到教学的立足点,做一些探索和尝试。
  1.深入生活,将自己融入聋生中去。改变目前因说不清而不说、与聋生缺少沟通的局面。向聋生学习他们自己的手语,注意观察他们的交谈,作好记录,作为第一手材料。
  2.设置情境,以聋人的手语或中国手语为基础,向其他聋生表达情境中的内容,然后由另外的聋生写出所表达的内容,然后对照规范书面语的表达方式,进行比较、归纳。
  3.根据提示信息组合成句。如根据手语词汇“小明”、“捡”、“钱包”、“马路”、“红色”,组合成一句“小明在马路上捡到了一个红色钱包”。
  4.通过2、3的训练,让聋生逐步了解手语与书面语之间的区别以及相互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用组合成句的相关语法帮助,如句子成分、词性等,重新整理思路,调整思维结构,用语法去加工自己的手语,改变以往孤立地学习书面语的情况。通过一定时间的训练,改善聋生的书面语状况。
  以上是笔者对聋生语文教学的思索,本人觉得如果跨过对聋生的深入了解,如果缺乏对其立足点的深入分析,就犹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参考文献:
  [1]劳凯声主编.教育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2]张厚粲主编.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3]王占馥主编.思维与语言运用[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方玉千 浙江省华强中等职业学校 310023)

关于改善中职聋生书面语状况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