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结合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对人文情怀的内涵和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作以诠释,在肯定语文教育承载着培养学生人文情怀重任的同时,从语文教育内部的突围和建设全局性的人文语境两个方面提出改革措施。
一、人文情怀的内涵及其养成
人文情怀,即人文精神,本意是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所倡导的反对宗教神学对于人性的摧残和压抑,推崇人性,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肯定现世人生的意义,主张个性解放和运用人的知识来造福人类的价值信念和思想态度。而从一般价值观的角度来看,人文情怀则可以说是一种特别强调人的价值和需要,注重人的发展和完善的价值理念和思想态度。笔者认为,人文情怀主要是指对他人或人类深切关怀的人道主义胸怀,它包括高尚的个体人格、强烈的责任感和道义感,以及对人类的利益及事业的奉献精神。
人文情怀主要在生活实践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实践中感受和养成。要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首先要在现实生活中让学生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各种人文情怀,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关怀以及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各种人文熏陶。从教学来说,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人道化就是对学生的最大尊重和关怀。因此,我们在教学内容的安排方面应该照顾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对学生不同的特长给予制度上的尊重,而不是强迫学生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当今,广大青少年人文意识与人文情怀的缺失已是不争的事实,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人文知识的缺失、人文精神的失落应该说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这与我国的语文教育长期以来过分追求其工具性,而忽视其人文性的做法不无关系。
二、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1997年开始的关于我国语文教育改革的大讨论到现在已有十多个年头,人们对语文教育本质的认识似乎越来越深刻,对人文教育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工具性和人文性都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二者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侧面,他们互相依存,不可机械地割裂。忽视人文精神,只在词语或句式上下工夫,语文教育就会失去灵魂,就会成为毫无意义的“排列组合”的文字游戏;脱离语言文字的具体表达与运用,抽象地去讲人性,就会使有血有肉、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变成僵死的教条,无法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的人文教育效果。
多年来,由于种种原因,语文教育中往往片面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而忽视其人文性。“只片面强调语文的工具性,用解剖刀对文章肢解,留在学生脑海的只能是零碎的符号。”这样做的后果是“把学生的思维捆绑住了,把活生生的学生变成了‘机器人’,学生的个性、灵气给打掉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没有了,承载着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语文学科也黯然失色。
诚然,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逻辑、文学常识等基础知识的教学,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特点最根本、最具体的体现,但这并不意味着语文教育的本质即是学习、指导、掌握这门工具。语文教育中过分追求其工具性,追求教条式的认知而不是人文本身,致使语文教学一直在工具性的误区中徘徊。如此的语文教育是沉闷的,充满了焦虑和烦躁,毁灭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三、语文教育承载着培养学生人文情怀的重任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一,就是要通过语文学习使学生形成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以及对民族文化、人类文明发展的使命感,以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个人与社会、人类与自然相统一价值观。《周易》有云:“观乎人文,化成天下。”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中华民族一贯有着优秀的人文精神与人文素质的传统,从孔孟的“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手首甘为孺子牛”,所有这一切都是那样地令人欣慰。只有重视和深究此类感天动地的至美教育,广大青少年学生才能萌生亲近语言的审美情怀。
从语文和人文内在的关联来看,语文就如同人文这条大河的一条支流,人文意识和人文情怀流淌于语文的河道上就会体现为一种尊重语言、珍视语言、热爱语言的语文意识和语文情怀,也只有在拥有自觉的语文意识和语文情怀时,人们才可能意识到语言作为“存在之家园”的神圣与伟大,才可能领会到“词使受挤迫的心灵自由”的深刻内涵,才可能会像亲近和热爱生活一样地去亲近和热爱语言。
四、语文新课程教学中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
随着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一方面,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已突破一些长期未能突破的框子,特别是在培养学生人文情怀和注重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等方面有所突破;另一方面,实施和参与新课程改革的力量空前壮大,已经涌现出一大批课程改革成果。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实施的语文课程改革绝不仅仅是语文教育自身的问题,也绝不仅仅是教育界内部的问题,说到底,是我们这个时代整个社会人文教育的问题。因此,当前语文教学的教改必须从根本上进行:既要从内部进行彻底有效的自我整改,还要在外围大力推动人文精神、人文情怀的社会突围,从生存理念上矫正全社会,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学子的种种观念误区。如果说前者还是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及相关人士可以完成的任务的话,那么后者就需要全社会来共同努力、共同完成。
(一)进行语文教育内部的突围
这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一是在教学理念上,从开课初始就注重培养学生自觉的语文意识和语文情怀,让他们认识到语言不仅仅是交往工具,而且是与世界有着隐秘关联的文化载体,是天地万物和人生世事走向我们的最伟大的通道之一,进而唤起学生对语言的尊重与热爱,此乃语文教学进行自我突围的根基所在。二是在教材编写和教学内容选取上,必须将时代性和世界性作为两个重要的元素带入其中,尽可能地避免教材滞后于时代的被动状态,以便更好地和学生的生存情绪搭界,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带领他们进行古典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相互观照,引导他们进入更加深远广袤的精神领地。三是在教学模式上,可以将单篇教学和专题教学结合起来。一个好的专题不仅可以将更多信息带入课堂,而且可能会让许多作品焕发新的意义,进而扩大其可释空间,增益其艺术魅力,同时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其认知视野和理解空间。四是在教学手段上,普及多媒体教学是大势所趋,适当地引进电影、动漫等当代流行的艺术语言与文学作品构成互动,在这个所谓的“影像时代”也十分可取。
(二)建设全局性的人文语境
首先,在社会和学校这两个环节上,如果漠视人文的社会意识和大众观念,那么,即使教材再好、再适用,教师授课艺术再高明,语文课的教学也只能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而无法深入下去。因此,必须争取社会和学校对语文学科的重视与关心,在政策上有所倾斜,从制度上给语文学科以切实有效的保护。
其次,在学生这个环节上,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和人文情怀,使之认识到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重要性,引导其去追求一种健全的、审美化的生存方式,而不是只懂得现代社会的生存竞争和物质消费,最终沦为一台冷冰冰的“现代机器”。这样,人文教育和语文教育就不再是一种社会、学校和教师强迫学生去接受的东西,而成为其自愿自觉亲近的对象,进而最终生发出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
总之,我们必须认清语文教育的实质乃人文教育这一重大问题,必须从一开始就将语文教育定位在人文教育的高度,通过引导学生感受、领悟语言文字的巨大魅力而引领追问生存的意义和存在的真相,激发学生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以及想象力与创造力,培育和滋养其健全的人格与社会关怀意识。由此看来,当前语文的突围行动本身就是一次人文教育的突围行动,其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语文教育的自我革新范畴,实可谓其任也重、其道也远。
参考文献:
[1]岳晏.关于人文精神的思考[J].平原大学学报,1999,(03).
[2]邓阿宁.中西人文精神传统之比较[J].重庆社会科学,2005,(04).
[3]李新年,张秋良.人文精神浅议[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1998,(01).
(张奕 江苏苏州市一中分校苏州三元中学 21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