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公先生曾经颇有感慨地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吃亏就在于没有科学性,没有真正地深入调查研究,随意性太强。确实,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要建立起知识学科一样的体系又谈何容易?”我们的教学之所以效果不好,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老师是在完全不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情况下开始教学的,这种教学是盲目的,是脱离实际的。因此,新生入学之初,教师就要着手调查研究,运用问卷、观察、谈话等方法摸清学生的基本情况,比如,学习的积极性、科学性、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以及个性、特长等,然后加以记载,建立学生个人语文学习档案。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跟踪学生的学习过程,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建立一长期的语文学习档案。
“档案袋”(或称成长记录袋)是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中小学评价改革运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评价方式。它是指教师和学生有意识地将各种有关学生表现的材料收集起来,并进行合理地分析与解释,以反映学生在学习与发展过程中努力、进步的状况或成就。档案袋记录了学生在某一时期一系列的成长“故事”,是评价学生进步过程、努力程度、反省能力及其最终发展水平的理想方式。整个过程一般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完成。
一、“档案袋”设计的主要过程
“档案袋”收集的材料是多种多样的,但它并不是材料的简单堆砌,但如果缺乏良好的设计,它就会变成单一的作品文件夹。本着科学有效、简单易行的原则,我们可以将它的设计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明确目的与用途
“档案袋”的基本用途有三个:一是展示,即用“档案袋”展示学生最好的作品;二是反映学生的进步,即通过形成性的评价,证明学生的进步;三是评价工具,即把“档案袋”作为一种总结性的评价工具。
这样,既改变了以往传统的单一管理的方式,又可以让学生看到自己学习的过程,体验自己成长的经历,学生的能力便可以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得到发展。
(二)确定评价主体、评价对象及评价内容
在评价过程中“档案袋”要十分注重学生的参与,如学生可以选择将什么装进“档案袋”,可以以多种形式表现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在设计“档案袋”时,学生与教师一样,也是最重要的评价主体,学生是“档案袋”的主人,教师则是学生的指导者,应该帮助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和作品。此外,家长、校长等也可以参与“档案袋”评价。
(三)确定要收集的东西
我们的目的是“反映学生的进步”,所以“档案袋”中既要收集过程性作业,也要收集结果性作业;既要收集学生的作品样本,也要收集其他一切可以描述学生进步的材料(如读书笔记、他人的评价、测验试卷、获奖作品等);同时,学生的自我反省和自我评估材料也要放入其中。
例如,为了突出语文学习成长记录袋的语言训练功能,就可以让学生拓展阅读名篇名著的选材范围,编辑图文俱全的手抄报,向同学推荐自己的读书成果等,通过这些活动,增加阅读成长记录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一般而言,一个“档案袋”可以包含以下内容:
1.统一材料
(1)阅读评价方案
(2)阶段性阅读教学目标
(3)课堂教学自我评价表
(4)课外阅读记录卡
(5)单元阅读素质报告单
(6)学期阅读素质报告单
(7)阶段性阅读素质报告单
(8)各类自主练习卷、阅读小报
2.自选材料
(1)各类奖状
(2)各类阅读作业
(3)优秀阅读作品
(4)个人阅读计划
(5)各阶段性个人反思
二、各类型“档案袋”的作用及特点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所教学科和年级的特点、教学目标以及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选择和使用不同类型的成长“档案袋”。
(一)过程型成长“档案袋”
其实效性在于:诊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记录学生在某一领域学习的进步过程或轨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帮助学生发展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或经历进行思考和评价的能力。
其特点在于:收集的内容与时间多由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状况来确定;学生的任务不仅仅是收集汇总作品,他们还要对自己的成长过程进行基本的思考和评估。
(二)目标型成长“档案袋”
其实效性在于:让学生学会制定计划与选择目标,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创造空间;培养学生在学习时的自我监督、自我反思的能力。
其特点在于:教师按照教学计划与内容列出“档案袋”的主题,让学生自己计划和编制其中的内容(与过程型成长“档案袋”形成了明显的区别);学生表达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要对作品的产生加以说明。
(三)展示型成长“档案袋”
其实效性在于:通过展示成果,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其特点在于:收集学生自己选出的最好的作品,以及总结的书面经验,在家长会或展示会上,呈现学生的作品样本。
(四)评估型成长“档案袋”
其实效性在于:在一般情况下用于期末或终结性评价。
其特点在于:将成长“档案袋”用于评估目的,就必须使收集结构化,以使不同的“档案袋”具有可比性。
三、“档案袋”使用的意义和优点
(一)“档案袋”评价的意义
首先,学生通过自己的全程参与,能够学会如何反思和判断自己的进步与努力。因为学生有权决定档案袋的内容,特别是在作品展示或过程记录中,由学生自己负责判断提交作品或资料的质量和价值,从而使他们拥有了判断自己的学习质量、检查自己的学习是否取得了进步的机会。
其次,档案袋为教师最大程度地提供了有关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信息,既有助于教师形成对学生的准确预期的判断,方便教师检查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也有助于教师将评价与教育、教学融合在一起,将课程和学生的发展保持一致,提高了评价的效益。
例如:阅读教学部分学生的变化
1.积极参与评价,提高了评价能力
“档案袋”评价实施一学期后,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表明,70%的学生喜欢阅读成长记录。实验班的同学积极参与评价,他们在评价中逐渐发展了自评和他评的能力,善于学习他人的优点,善于反思并主动学习。以下是课堂随机观测统计数据,可以说明一些问题。
认真倾听同学发言人数 对同学发言反馈人数 反馈客观人数(同时说欣赏与建议)
实验前 实验后 实验前 实验后 实验前 实验后
实验班 18 25 6 10 2 6
对照班 22 24 5 7 3 3
2.促进了课内阅读的积极性
学生上课时普遍比“档案记录袋”使用之前专心,举手次数明显增多,发言面更广。
同质简单问题举手人次(如:谁来读一读?)
实验前平均数 实验后平均数
实验班 8 21
对照班 7 10
由此可知,“档案袋”评价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促进教师的有效指导,提高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增强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超认知能力),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以及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对教师和家长的影响
教师加深了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由于评价标准科学细致,有效地促使了教师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促进了课堂教学改革,也促使教师自身向一名研究型和反思型教师转变。
家长对阅读评价从不了解到了解,态度上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到积极支持、参与。许多家长感觉到了自身素质提高的必要性,常陪孩子逛书店、共同看书,关心孩子的阅读内容和阅读习惯。从期末反馈可以看出,各个家庭的读书氛围明显比以前浓厚了。
(三)带动相应课堂教学的改革
1.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体现整体性和可操作性
教师要对阅读总目标进行整体规划,目标设计时要体现三维目标的“统一性”,每个维度具体目标的设计也都要有整体规划,分步实施。
2.教学目标的落实要体现过程性和全员参与性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要努力实现与学生的平等对话,要充分关注每一个学生,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和发展。
3.课堂评价的语言要体现准确性和导向性
及时地反馈可促使学生调整思维,提高学习效率,所以,教师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一定要及时地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陈惠兰.优化语文班集体的教学实例[J].中学语文教学,2007,(05).
[2]董奇.成长记录袋的基本原理与应用[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李琳,吴继文 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白云学校 32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