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2年第1期 ID: 163317

[ 董霞 文选 ]   

多种形式点活诗词鉴赏课堂

◇ 董霞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中国的诗词就是中国的文化,辉煌的唐宋诗词不仅是华夏民族美育和文学教育的经典,也是艺术创作取之不竭的灵感源泉。”[1]因此,课改之后的高中语文教材都不约而同地把中国古典诗歌鉴赏作为一门选修课来开设。而正处在求知若渴年龄的中学生们,在众多选修课中,也把古典诗歌鉴赏作为首选科目之一。但是,再美的东西看多了也会出现审美疲劳,再精粹的诗歌连续学上一段时间,学生恐怕也会厌倦。所以教师要努力创造多种形式的诗词鉴赏课,点活诗词鉴赏的课堂。
  笔者所在学校用的是语文版教材。语文版教材的古典诗歌鉴赏是单独的一本书——《唐宋诗词鉴赏》,由12课组成,其中唐宋诗7课、唐宋词5课,每课安排3首诗或词,每课后的“扩展阅读”又提供4首诗或词,一共有诗歌87首(这还不包括课后练习、课文相关链接以及每课后的鉴赏知识里的诗歌)。如此大量的诗歌,即使老师们有选择性地讲授,学生也必然会由爱生厌。因此,笔者在备课时特别注意创造课堂新形式,以下是笔者运用过并且效果显著的几种形式。
  一、比较阅读的形式
  这是一个为人们熟知的方法,我们的高考题中也早已采用,在课堂教学中,它仍然非常奏效。比如笔者在讲授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时,就与扩展阅读中岑参的另一首写于同时期、反映同一件事的《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进行比较阅读。为了教给学生这个方法,笔者限定了比较的角度,即从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进行比较,诗歌的形式主要表现为诗歌的写作手法,不仅要比较不同处,还要比较相同处。
  二、辩论赛的形式
  辩论赛这个形式最适用于辨析诗歌中的炼字。把曾经有争议的炼字作为辩论赛的辩题预先告诉学生,给他们留出时间去查阅资料或者动脑筋思考,然后在课堂上分组辩论。在激烈的辩论中,学生的思维会得到锤炼,同时,某一字在某句诗中的优劣好坏、恰当与否也会愈加分明。比如,笔者在讲授贾岛的《题李凝幽居》时,就以“僧敲月下门中”的“推敲”作为辩题,开了场辩论赛。学生们积极准备,赛场上气氛热烈,很多人都跃跃欲说,甚至于辩论赛都没办法按照正常的四个辩手对四个辩手的形式进行。“推敲”的优劣辩明了,还意外地收获了学生更广阔的思路:有学生提出能不能用“叩”字,于是辩论赛的辩题发生了变化,大家又开始辩论“叩”与“敲”的优劣。
  三、改写诗歌的形式
  选入教材的诗歌既有抒情诗,也有叙事诗,这就为改写诗歌提供了条件。抒情诗歌可以改写为抒情散文,叙事诗则可以改写为剧本或是小说,学生在改写过程中可以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诗中情感的体会。比如《先向歌诗求讽刺——社会写真》这一课中的《石壕吏》、《卖炭翁》两首,原本是初中教材上的内容,虽然笔者的学生初中时用苏教版教材,没有学过,但是诗歌内容本身不是难点。所以,笔者在没有讲解的情况下就直接要求学生把它改写成剧本形式。在改写剧本的过程中,学生会很容易发现这首诗按照时空的变化分为三个场次——老妇前致词、夜久泣幽咽和天明别老翁。其中以第一个场次戏份最多,出场人物最多,矛盾最为集中。原诗中的老妇致词在剧本中要通过对话才能表现出来,石壕吏的台词可以根据老妇的致词推测出来。在改写过程中,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加入了石壕吏的动作、表情等舞台说明,使得诗歌主旨更加显而易见。通过这次成功的改写,《石壕吏》一诗的艺术特色——寓褒贬于叙事、藏问于答,笔者只是简单地一点拨,学生就理解了。
  四、朗诵说明的形式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一文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2]张志公先生也说过:“一篇文章,读出声音来,读出抑扬顿挫来,读出语调神情来,比单用眼睛看,所得的印象要深刻得多,对于文章的思想感情,领会得要透彻得多,从中受到的感染要强得多。”诗歌也是声音的文学,朗诵在诗歌学习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诗歌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完全可以采用朗诵的形式来教授诗歌。朗诵说明的形式就是在朗诵的基础上加以说明,说明自己为什么要选择这首诗来朗诵,说明自己对这首诗的认识与理解。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一个读者大概就只有一个哈姆雷特了。个人通过朗诵获取的感受认知是有限的,课堂上大家在一起就可以分享不同的感受,众人的感受加在一起肯定比老师单纯的讲授要丰富得多。
  综上所述,在诗歌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多种形式来点活课堂,避免因为老师一个人的讲述或是连续性的诗歌学习而带来的厌倦和懈怠。在运用各种形式时,教师也不能袖手旁观,首先,什么诗歌适合采用什么样的形式,是必须要经过认真分析的,如果不加考虑而草草运用,反倒会事倍功半,所以教师的备课仍然非常重要。其次,课堂上老师要适时点拨,随时引导,要因情况而制宜,决不能一劳永逸。笔者相信,只要教师用心,必然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领略到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
  注释:
  [1]史习江.语文版高中课标语文选修教材说道[J].语文建设,2006,(9).
  
  
  (董霞 河南省鹤壁高中语文组 458030)
  

多种形式点活诗词鉴赏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