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2年第1期 ID: 163341

[ 张春生 文选 ]   

对“高中语文教学渗透创新教育”时机、误区的探索

◇ 张春生

  知识经济是创新经济,当今的世界早已进入信息社会,知识经济蓬勃发展。创新已经成为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为适应世界范围内的竞争需要,早在1998年,江泽民同志就多次提出了要培养全民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而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核心。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责无旁贷。于是,笔者与有着共同语文教学价值观的一些同行,申报了省级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项目编号:JG08225)——“高中语文教学渗透创新教育行动研究”。经过三年的探索,目前,此课题已通过专家鉴定,顺利结题。下面是我们对渗透的时机和误区的探索成果,希望得到大方之家的指点。
  一、对“高中语文教学渗透创新教育”时机的探索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要想取得较好的效果,选择合适的时机很关键。我们认为在下列情况下渗透比较有效。
  (一)学生思维出现闪光点、意外通道时
  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突然灵光一闪,冒出一个问题,或得到一个答案,或有点发现,这时千万不能随意让它过去,而应当敏锐地抓住,实施教师的“渗透”。吴海燕老师之所以能将对王熙凤、林黛玉美的差异的讨论引向对二人服饰描写差异的讨论,从而得出这种处理是为表现人物的不同特点有意为之的理解,这就是起于学生的发问:“为什么对王熙凤的着装描写如此细腻,而对林黛玉的着装只字不提呢?”这一点偏偏被吴老师抓住了。
  (二)开展培养创新意识、能力的活动时
  抓思维的闪光点,必须有“点”,而这样的“点”是可遇不可求的。“点”不可求,但我们可以搭建产生“点”的平台。我们认为一些经过精心策划的、带有创新教育因素的语文活动,就是这样的平台。平萍老师搞了一个“循环日记”活动,活动情况大致是这样的:按照座位分成若干小组,每四人或五人组成一组,然后一个小组准备一个稍厚一些的笔记本,大家共用,每周从周一到周四或周五,每个同学写一篇文章,评改一篇文章。过程如下:如一个小组由甲乙丙丁四人组成,周一甲写一篇文章,第二天交给乙;乙写完自己的文章后,对甲的文章进行评改,然后将意见反馈给甲,讨论后传给丙;丙写完自己的文章后再评改乙的,同样,及时将反馈意见传给乙,讨论后再将笔记本交给丁;丁也是这样做,再交给甲评改。一周时间过去,四个同学都写了一篇作文并及时地开展了互评。下一周重复进行。老师对活动提出要求:写最新的见闻,最新鲜的感受,尽可能用新的形式。这样,写的人想得到别人的好评、评的人想得到别人的认可,都得费一番心思,而这种浸透情思的东西必然能够相互启发着创新“灵感”。
  (三)学生“动情”时
  回首我们做课题的过程,凡有一定效果的创新渗透,都是在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氛围和谐的情况下完成的,因而我们得到一个体会:学生“动情”时,是渗透创新教育的绝好时机。贾全银老师在一次期终考试前见学生情绪低落,就在黑板上写了如下板书:
   举行了一次主题班会,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就是如何变避学、厌学、轻学为敢学、乐学、善学。由于方法得当,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效果很好,学生的情绪被有效地调动起来,于是他乘势把上面的板书改了一个字:
   让学生带着新鲜的感受写作文。此次作文,色彩纷呈,比平常的作文有新意多了。
  (四)学生“求助”时
  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求通不能、欲言不果之时,往往求助于老师、同学、亲友。我们认为,这也是渗透创新教育极好的时机。例如,有些同学看别人手机短信发得很有意味,而自己发的短信清汤寡味,就问笔者怎样写短信才有意味。笔者觉得这是渗透表达创新的好时机,不能错过,于是就对学生说:五一节前,有一位家长给笔者发了一条短信,“过节了,希望你能自我放松放松,使身体和心情都得到调整,过一个愉快的节日,这是我发这条短信的目的。”但这样的表达跟你们平常的表达差不了多少,但如果改成这样:“停下忙碌的工作,给身体放个假;停下疲惫的脚步,给大地放个假;停下紧张的生活,给心灵放个假!朋友,假期来了,请给自己放个假。五一快乐!”你是否觉得内容差不多,但味道不一样了?笔者接着说,这就是直白的表达与文学的表达的区别,文学的表达一般比较含蓄,意思不直接说,而是找到合适的形象,把意思寓在上面,因而耐人寻味。这类话一般语文老师都经常说,可多大程度进入学生的内心,天知道。但今天在他们求助之时笔者又说了一遍,觉得效果就不一样。而且笔者乘热打铁:如果教师节到了,你是位家长,你想跟我说点什么?准备怎么说?(沉默)之后,提到有一位家长给笔者的短信是这样的:“春播桃李三千圃,秋来硕果满神州。祝张老师教师节快乐!”学生若有所思,似有所悟。后来笔者作了一次调查,有些同学的短信文学性明显增强,现摘录几则如下:
  (端午节)人生就是一个粽子,父母给了我们粽叶,朋友给了我们糯米,老师给了我们馅料,我们给了自己一碟白糖,这个社会就是一锅开水,兄弟们让我们勇敢地跳进去吧!无论水有多热,我们忍!因为总有一天我们会成为香喷喷的大粽子,享受着我们自己那碟甜甜的糖。
  (中秋节)清冷的月光冻结不了我对你的思念,飘零的木叶带不走我对你的祝福,斜飞的露脚打不湿我炽热的心。在此中秋之夜,我无限思念你,远方的亲人。
  (送别)依依河边柳,弦弦沸泣声。不似阳关景,更胜阳关情。
  (迎客)花儿因为你的到来而更加娇艳,鸟儿因为你的到来而更加欢愉,阳光因为你的到来而更加灿烂,明天因为你的到来而更加辉煌!
  (五)学生寻求突破自身藩篱时
  每个人的身上或心中都有先入为主的东西,这是过去生活和学习的积淀,同时也可能成为一种定式,阻碍着创新与发展。高中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处在由幼稚走向成熟的当口,一方面囿于藩篱,一方面又渴望突破藩篱,而一旦突破藩篱,就进到一个新的层面。贾全银老师有一个学生叫璐璐,过去常用古书上的材料写作,并且写得还不错,但自从见到《“炒古”也是一种病》之后,思想上出现波动,想更多地表现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而她首先想到的是周杰伦。可能因为周杰伦是个比较有争议的人物,也可能因为周杰伦是个少男,而自己是个少女,怕招来议论,一时陷入“困境”。贾老师敏感地注意到了这一点,及时给予帮助,使其突破自身的藩篱,交上了一篇题为《遗落的风——等待彩虹》的长达两千多字的文章,从而使她的作文在内容和表达上都有所突破。
  二、对“高中语文教学渗透创新教育”误区的探索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这是时代的发展对学科教学提出的新要求。过去对此的研究比较单薄,成熟的经验不是很多,这是我们做此课题的困难之一,同时也显示了做此探索的必要。既是探索,必然是经验和教训同在,我们在总结经验体会的同时,也把认为应当引以为戒的地方作为一种“误区”总结出来,希望引起其他探索者的注意,也想为我们的继续探索竖立警示牌。
  (一)不适当地运用反面教材
  细想一下,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某个同学,犯了一个低级错误,或有一些可笑的想法和做法,我们把它展示出来,引得哄堂大笑。你可能无心,但当事人“有意”,在大家都很开心的时候,这位当事人可能就有无地自容之感。这以后,要是再让这位同学无所顾忌地说出一些萌芽式的想法,展示不够成熟的做法,恐怕就很难。然而,任何新事物,都有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而教师的哄笑可能就掐灭了一个人创新意识的火花,将一桩桩新事物断送在摇篮里。所以,反面教材的运用要慎之又慎。
  (二)教法陈旧,课型呆板、单一
  我们的创新教育是一种“渗透”,只占整个语文教学的一定部分。如果我们一方面大谈特谈创新,一方面又让学生感觉语文课堂乏味、无新意,那么创新教育就失去了丰厚的土壤,好不容易长出的一些创新的小苗就会营养不良,甚或枯萎。因此,我们必须不断改进教法,探索新的、灵动的课型,这样才有利于“渗透”。
  (三)为求异而求异
  一般来说,创新也好,求异也罢,有一个基点必须坚持:那就是“新”的、“异”的与“原”的相比,总有它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创新是为了扩展、进步或提高,而不是为创新而创新,为求异而求异。因此,不是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都得去“求异”一番。一般来说,流传甚广的寓言、神话、成语、典故等都有特定的含义,已被人们广泛接受,成为传统文化的标志性产品,就不宜为了标榜创新而随意解释。再如名人的优秀事迹和国家政策、路线、方针等也不宜随意“求异”。
  要把握求异思维的运用尺度,不是所有情况下都得推倒重来,有时只表现为局部范围的补充与发挥,也不是任何观点都需要求异的,要防止学生走向极端。
  (四)无理性色彩,以主观偏好代替客观标准
  创新意识也好,创新能力也好,那都应是理性的产物,不应以主观偏好为转移。正如“文化大革命”,它是史无前例的,不可谓不新,然而它却成了一场浩劫,就是因为它缺乏理性。我们的创新教育千万不能让人感觉创新就是“我说了算”!
  (五)流行的、时代的、真实的就是新的
  有人说流行的就好(含“新”),有人反驳说,那流行感冒也好(含“新”)吗?这听起来似乎不可思议,但却发人深省。我们要求学生写作时要多从生活中撷取素材,说这样有新意,因为时代是发展的,生活是鲜活的。诚然,这是有道理的,然而,时代的就等于新颖的吗?平萍老师曾让学生就《带着感动出发》这个题目讨论可用哪些材料写出新颖的文章来?很大一部分同学都认为08年汶川大地震中发生的许多感人事迹就比较新颖。但很快就有人提出异议:我们所知道的,跟大多数人一样,都是来自媒体,我们为同样的事情感动,这还有新意吗?但有人说这很真实,然而我们国家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至今封建思想的影响依然可见,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它是新的吗?显然,“流行的、时代的、真实的就是新颖的”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因为新颖应该具有独特性和进步性。
  (六)把猎奇、“反动”当作创新
  前面说过,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扩展、前进和提高。但在我们的周围有这样一些人,成天搜罗新奇古怪的事到处散布,或者整天和别人拧着干,你讲东,我偏讲西,你讲不好,我偏讲好。这不是创新,这是猎奇,是“反动”。我们的创新教育如果不注意区分二者,就可能形成误导,那将贻害无穷。
  (七)创新和积累“闹拧”
  创新和积累不是一回事,创新重在“创”,积累偏于“成”,它们相互对立。但是创新是相对于成规、成品、成例等而言的,没有“成”也就无所谓“创”,反过来“成”又是由“创”而来,是昨日的“创”,这是其一。其二,一切创新都是以积累为基础的,积累的土壤越丰厚,创新的禾苗越茁壮,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们又是统一的。我们不能一提创新,就忌讳积累,而应当协调好二者的关系,摆正它们各自的位置,使创新教育健康发展。
  (八)以“抬杠”代替“求异”
  在创新教育的过程中,运用求异思维是常有的事,在讨论中出现争论也是常有的事,但不能作无谓的抬杠。真理不怕争论,但争论应当以理服人,应当谁有理听谁的,而不是一提创新就公讲公有理、婆讲婆有理,轰轰烈烈一节课,有时还闹出意见来,结果什么问题也没有解决。
  (九)创新与“经”、“道”水火不容
  既能称得上“经”或“道”的就有它存在的历史合理性,但任何真理(姑且认定为真理)都是相对的,都得遵循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曲折发展。因此,我们对待“经”或“道”既不能专与之为敌,以示创新,也不能避之如虎,不敢靠近。我们应当本着继承与发展的科学态度,剔除糟粕,吸取精华,站在更高的层面,适应时代的需求,与时俱进地促其发展,促其提升。
  (十)轻过程、意识、方法、思路等
  我们搞的是创新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优化人的素质,因而,我们的着眼点不应太重结果,而应重在过程,重在人的素质的提升上。因而那种过于在意结果,忽视创新意识的增强、方法的把握、思路的训练都是偏向的。
  
  
  (张春生 安徽省淮南第二中学 232038)

对“高中语文教学渗透创新教育”时机、误区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