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2年第1期 ID: 163318

[ 郭铁根 文选 ]   

语文课堂教学中美育渗透的一点实践

◇ 郭铁根

  美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学生的主渠道。语文新课标指出:“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如何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渗透美育教育,是新课标对语文教师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一种要求。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在此谈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探究。
  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渗透美育
  (一)借助音乐向学生提供听觉直观的感受,让学生“赏心悦耳”
  方式一:直接播放课文内容的音乐作品。例如,教《安塞腰鼓》可寻找热情澎湃、震天撼地的鼓声,让学生有直接的听觉感受。方式二:播放与课文内容匹配的音乐题材。如教《枣核》一文时,可先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让学生伴随着被歌声所渲染的爱国情感氛围,加深领会课文所表现的“一位美籍华人朋友对故乡的深切思恋,对祖国的深切热爱”的主题。方式三:辅之以情感与课文相近的背景音乐来渲染浓郁的审美氛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体验和陶冶。如讲授《“诺曼底”号遇难记》时,可播放电影《TITANIC》中关于海难的音乐,用那船难发生时慌乱危急、急促紧张的旋律来衬托教师充满感情的朗读,给学生创设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方式四:凭借语言如行云流水般优美的录音朗诵。如《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可通过录音朗诵,用美的语言形象诉诸情感,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沉浸在文章所烘托出的情感氛围之中。
  (二)借助视频和图片向学生提供视觉感受,让学生“赏心悦目”
  如教学《三峡》时,可用音像资料提供三峡的美丽景色,让学生目睹三峡的壮丽美景,使图文对照,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从内心激发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又如教授《岳阳楼记》一文时,可设计或搜索岳阳楼在“霪雨霏霏”与“春和景明”时节的图片,并让学生朗读与图片匹配的有关段落,这样可以拓展学生的想象,唤起学生内心的视象,从而理解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和精神。
  二、借助课堂设计渗透美育
  语文课不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同时还应寓美育教育于课堂之中,让学生在美的熏陶和欣赏中达到真、善、美的统一。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课的教学设计既要考虑语文知识的传授,又要考虑学生对美学基本内涵的认知和接受的规律,让美育渗透与语言教学融合在一起。如《陌上桑》一文的教学设计侧重于从人物的直接和间接描写来感知罗敷形象美的欣赏;矛盾《风景谈》的教学设计应抓住词语:“茫茫一起”→“纯然一色”→“驼马的枯骨泛着白光”→“热空气作哄哄的火响”→“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有步骤地点拨与讨论,使学生感知美的转化与存在;而对于综合性活动,如《戏曲大舞台》的教学设计就应注重学生的亲身实践与资料搜索,再加上课堂上的充分展示,让学生亲身感受,使他们能得到更高层次的享受——“悦心悦意”。
  三、借助相关课文,运用文章魅力渗透美育
  语文课本收集了很多从古至今的优秀的文学作品,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通过对文质兼美的课文归纳学习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如讲解《望洞庭》时,可引入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朱熹的“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等诗文,使课堂容量增加,多角度多方位地向学生渗透美育,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如讲授《苏州园林》时,可联系《中国石拱桥》、《核舟记》等课文,让学生内心油然产生对巧夺天工的建筑美与工艺美的敬佩之意。总之,借助于文章的魅力,可以使学生达到对美的欣赏的更高境界——“悟”。
  只要教师有意识地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审美情境,充分利用语文教科书这个美的宝库,适时进行美育渗透,就能给语文教学带来勃勃生机,使学生在获得语文专业知识的同时又获得了美的熏陶,为学生的漫漫人生指明方向。
  
  
  (郭铁根 江西省吉水县文峰镇中心学校 331600)
  

语文课堂教学中美育渗透的一点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