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2年第1期 ID: 163378

[ 师修武 文选 ]   

对现行语文版高中教材指瑕

◇ 师修武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材,因其贴近学生实际且符合新的课程理念,在全国范围内被广范使用。但笔者认为其中也有个别不足之处,特提出来与各位同仁与专家探讨。
  一、选文文字有误
  语文出版社出版的第一册(2009年6月第四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第四单元第13课《兰亭集序 》: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语文版)
  笔者对照了其他版本,如人教版: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还有不妨以唐人冯承素、褚遂良、宋人赵孟頫三人的摹本为佐证,如此一比对就会发现,人教版的选文是与摹本上的内容一致,应以人教版的为准。
  二、选文有漏字
  语文出版社出版的第一册(2006年7月第三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第二单元第5课“中国现代诗二首”中的《死水》,其中第二节诗:“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这里的第三句“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是说不通的,经过与原文对照,方知是“小珠们笑一声变成大珠”,这个失误又出现在2009年与2010年出版的教材中,可谓“一误相承”,不知何时能改过来。
  三、选文题目有误
  语文出版社出版的第三册(2009年12月第三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第三单元第9课《宝黛初会》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必修3(2007年3月第2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单元第1课的《林黛玉进贾府》,两篇选文篇幅几乎相同,只是前者较后者多了两自然段。
  因为题目应该能概括全文,宝黛初会虽然是整部小说的主要内容,但在本选段中只是重要内容,只占选文内容的三分之一左右,不是选文的主要内容。而且本段选文是以林黛玉进贾府的所见、所闻、所感来行文,来突出林黛玉“时时在意,步步留心”的性格特征的,所以,笔者认为还是《林黛玉进贾府》较适合做这段选文的题目,以《宝黛初会》为题有失偏颇。
  四、选文段落设置有误
  语文出版社出版的第二册(2009年6月第四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第二单元第6课《琵琶行》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必修3(2007年3月第2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二单元第6课的《琵琶行》,二出版社在正文的前两自然段的设置上出现了相左的现象。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语文版)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人教版)
  笔者认为,人教社的处理是合理的。
  每段文字都由若干个句子构成,这些句子相互联系,有机地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表明了一个相对独立的中心意思。人教社的处理是,在第一段交代了送客的地点、时间、环境,以及举酒无管弦的遗憾与无奈,自成一体,自成一段。第二段“水上琵琶声”如破空而来,让“醉不成欢惨将别”的主客为之一振,为之陶醉,才引出“寻声暗问”与“移船相近邀相见” ……这很符合行文规律,使得文脉畅通。
  五、选文注释有误
  语文出版社出版的第三册(2009年12月第三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第27页)选了李清照的《声声慢》,下阙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其中“有谁堪摘”被注释为:有什么可摘的呢?谁,何,什么。堪,能够,可以。她如此处境,如此心情,“一个愁字”不能“了得”之时,看到满地堆积,“憔悴损”的黄花,怎会有兴致找花来戴,更不会忍心采摘这样的黄花。不光是自己不忍心,别人面对此情此景,也不会忍心采摘的。所以,笔者认为“有谁堪摘”应注释为:有谁忍心采摘呢?
  语文出版社出版的第二册(2009年6月第四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第105页)《崔杼弑其君》一课第二段:“庄公通焉,骤如崔氏,以崔子之冠赐人。侍者曰:‘不可。’公曰:‘不为崔子,其无冠乎?’崔子因是,又以其间伐晋也,曰:‘晋必将报。’欲弑公以说于晋,而不获间。”其中“欲弑公以说于晋”一句中“说于晋”,课文注释为“向晋国解释”。笔者认为该种解释极为牵强,因为庄公不仅与崔杼的妻子私通,还把崔杼的帽子赐给别人,这让崔杼感到忍无可忍,顿起弑君之心。又因庄公“间伐晋”,崔杼认为“晋必将报”,为取得晋的谅解与支持,他“欲弑公”来“说于晋”,此处的“说”应作“悦”的通假解释,是“取悦,讨好”的意思。
  六、选文标点有误
  语文出版社出版的第四册(2009年10月第三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第95页)选用了欧阳修的《与高司谏书》,这篇文章起源于名臣范仲淹得罪当时的权相吕夷简,无辜遭贬,但当时担任谏官的高若讷,非但不为范仲淹辩明是非,反而落井下石,“深非希文所为”。作者欧阳针对高氏所为,义愤填膺,仗义执言,与高氏修书一封,痛斥他丑恶行径。文中第三段:“且希文果不贤耶?自三四年来,从大理寺丞至前行员外郎、作待制,日日备顾问,今班行中无与比者,是天子骤用不贤之人。”第一个分句,明显是一个反问句,肯定了范希文的贤能,其下四个分句,证明了范仲淹的贤能。第五个分句,用了句号,应为陈述句。按照现代汉语的标准应翻译为:这是天子仓促起用不贤之人。很明显,如此处理与前文无法衔接,也有悖于全文的主旨。若改为问号,意思为之大变:这难道是天子仓促起用不贤之人吗?这样也就与前文统一起来。
  
  (师修武 河南省淮阳中学 466700)
  

对现行语文版高中教材指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