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信息化时代,毕业生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的就业危机,用人单位对求职者要求越来赿高。应用写作课的教学目的应当从“快、准、狠”三字经上做足文章,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从根本上讲,应用写作课的唯一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这已经成为写作界同行的共识。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的就业危机,只有那些能迅速适应用人单位快速运转的节奏并快速上手,能为他们带来经济利润的求职者,才能成为市场经济大潮中的抢手货。因此,不仅要能提高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还必须在前面加上一个修饰语,那就是“迅速”。一方面,写作课课时有限,一般只安排30学时的授课任务,另一方面,笔者学校地处珠三角地区的前沿阵地,学生与各单位企业交流比较频繁,随时需要拿出各种不同的应用文体完成面试、兼职、培训和课题结项等课外活动任务。因而,速成式的写作能力培养模式显得尤其重要和紧迫。鉴于此,我们在多年的应用写作课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有效提高应用写作能力的三字经系列——快、准、狠。不敢自是,提出来与广大同行讨论,欢迎批评。
快,就是要打破固有的教学内容框架,迅速进入应用文文种主题写作。即把教材“总论”中的写作基础理论拆分到以后的具体文种之中,进行有的放矢的串讲,不再专门留出理论课教学时间,为理论而理论,进行专题式的写作理论阐述。正反教学实践证明,花出几周的时间专门讲理论,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究其原因,一方面,大谈特谈理论,学生一般会产生错觉,认为应用写作理论知识与中学阶段学过的基础写作理论并无二致,从而产生厌倦情绪;另一方面,不结合具体写作文体而专讲理论,即使教师讲得再多,也是费力不讨好。学生总是埋怨:“什么时候教写文章啊,我等不急啦!”,“这些东西OUT啦,中学就学过了!”等等。你看,教师自己不急于切入具体文体实训,学生还急呢!
既然学生的要求如此强烈,笔者就尝试直奔主题,从“上编”中“国家行政机关公文”直接讲起。由于这13种文体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因而学习热情马上来了。同时,笔者在讲公文概述时,侧重比较应用文体与基础文体的差异,并强调公文是当今第一“国考”的必考题,也是今后从事公务员工作的看家本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被空前调动起来,近乎狂热。但刚讲到“命令”这一文种时,学生脸上却露出不屑一顾的神情:“这也太简单了吧,就那么几个字!”
鉴于此,笔者先让学生们认真阅读“范文举例之三——广东省人民政府令”,5分钟后口头进行复述。原文如下:
广东省人民政府令
第89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规定,经2004年6月22日广东省人民政府第十届42次常务委员会讨论通过,决定修改《广东省核电厂环境保护管理规定》等四项政府规章,现予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省长 黄华华
二○○四年七月二十六日
(资料来源:《广东政报》2004年第24期)
结果是五花八门,有的将“令”复述成“命令”,文种的名词义变成了动词义;有的在文种前加了一个“的”,变成了“广东省人民政府的命令”,语言上有失公文的庄重感与严肃性;有的简称“中国”,有的省略“广东”二字,有的在“通过”二字后加一个“了”字,有的扩充“现予”为“现在予以”,有的改“自”为“从”,有将日期写成“2004年7月16日”的,有仅将中文圈号“○○”改为“00”而其它中文数字未变的,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总之,全班65位同学竟无一人与原文完全吻合,也看不到一篇完全没有错误的修改稿。
在陈列上述诸多“问题”后,学生们一时不敢出声,个个目瞪口呆。“有句话说,无知者无畏啊。应用文体与我们中学的基础文体,也就是文学体裁的不同有哪些呢?”笔者边说边从主旨、材料、结构、表达方式和语言特征等方面,再引书上的范文例子加以点睛式地概括。显然,其效果是与专谈基础理论不可同日而语的。因为这样的模式充分糅合了讲、练和学生的认识情感等因素。
那么,剩下的12种行政公文是否都要面面俱到呢?完全没有必要。笔者按上述模式讲练完公文的格式、行文规则和语言特征后,只选择了学生今后就业最需要、最普遍的“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与函”六种,并让学生结合笔者学校党办网络的正式公文例文,熟悉“通知”的写法,充分利用网络学习其它文种的经典例文并进行仿写。如“报告”主要以国务院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为典型例子。学生既学会了写作技巧,又扩充了他们多方面的信息量,可谓一举多得。学生的评课反馈信息认为,笔者的写作课形式多样、信息量大,不是简单的写作课。
对于教材后面列出的常用事务文书,根据学生的就业主要集中在各类公司的特点,实行“六选二”,只选择“经济计划”与“经济总结”两类重点讲练。在经济专业文书中,笔者则根据用人单位的反馈,急需最能适应市场风向标的文秘人才,重点选择“经济预测报告、经济消息、广告和策划文案”等三种,舍弃了另外六种专业文书。这样取舍,有效避免了有的文种(如法学系的经济合同及其它与经济相关系的经济论文等)与学生的专业课程“撞车”的情形。
这样一来,笔者在一学期仅选择15个文种进行重点的速成训练,刚好一周一练,既吻合了教学课时的安排,又可以让学生以点带面,举一反三地熟悉了所有文种的写作。效果如何?毕业生在校庆日返校与师弟师妹们交流经验时,多名来自企事业单位的毕业生说过这样的话:“大学学的课程,专业课很可能用不上,但应用写作一定用得上。”
准,就是要在快的基础上,准确地选择文种,并能规范地掌握应用文种的特有格式、行文规则和较理性的语言表达方式,做到主旨鲜明集中、材料真实典型、结构层次简洁。课堂上,笔者只花了15分钟的时间讲述“准”的这一要求,接着就从网络上找出以下材料,让学生行文。
广东雷州男子闯入小学连砍17名师生
核心提示:28日15时左右,一名30多岁的中年男子冲进广东湛江雷州市雷城第一小学,持刀砍伤16名学生和1名男性美术教师。据初步了解,疑凶是雷州市白沙镇一名乡村老师。凶手作案后,逃到另外一栋教学楼顶企图跳楼自杀未遂被捉。(来源:http://news.163.com/10/0611/16/68TN2JHM000146BD.html)
写作要求如下:一、选择合适的公文发文单位与文种;二、时效性强,重点突出学校安全保卫工作;三、结构清晰,语言庄重;四、主次分明,详略得当。五、要求在45分钟内完成。
结合上述要求,显然在文种选择上以“通知”最为适合,前冠“紧急”二字则更好;发文单位最好是“广东省教育厅”,或直发,或转发;受文单位则为教育厅直属的地级市教育部门和直属高校;结构和语言上,可仿写教材“范文举例21”。
统计学生习作,发现以下“失准”之处:一是文种处理不当。有选“命令”和“批复”的,占15%;选“通知”的占25%;选择除“通知”以外的“报告”、“函”、“请示”、“通告”、“通报”、“意见”、“公告”和“决定”的最多,占50%;仅10%的学生选择“会议纪要”和“议案”为文种。后两类虽不能说文种选错,但不是很准确,换言之,不是最佳选择。二是发文单位和行文规则处理不当。25%的学生选择了通知,但发文单位有的选择了广东雷州市教育局,而受文单位却出现了广东商学院;有的选择了省教育厅为发文机关,而受文单位却出现了“广州市属公安系统”字样。这方面处理失误的约有70%,说明学生对行文规则与行文关系理解不当。三是公文的理性语言理解失当,造成重点不分,主次失当。80%以上文章详细描写行凶经过,而应当详写的安保措施却一笔带过。应当反复使用带“要”字的祈使句以显示命令口吻的句子,很多学生不会用,且学生腔较浓。比如,出现商量口气的疑问句,如“是不是可以采用封闭式管理呢?”甚至出现一些过于感性的抒情句和不雅的网络字母词,如“出现这样的伤天害理的事,他NND的真是垃圾啊!不杀不平民愤哦!”
可取之处是,约有90%的习作结构处理很好,都能按“总——分——总”的逻辑层次,并加上数字序号以清眉目。落款也几乎没出现什么问题。
指出前述诸多问题后,笔者马上让学生关上书本,重新成文。成文后再互查互纠,然后上台来宣讲自己的文章,让其他学生从语感上再次指出其中的毛病。最后评选出5篇最佳习作,让他们贴在班级博客上,供课后鉴赏,再写成评论文。如此反复,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提高很快,做到了一面对材料,就能快速做出判断,并能有效避免无针对性的“失准”之作。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显示,用人单位近3年对笔者学校学生的写作能力反馈是:“上手较快”、“马上能用”。
狠,就是要把可有可无的语句和段落一概删除,毫不留情。这是把握应用文质量的最后一关。笔者的评改经验显示,文科专业的学生与理工科的比较而言“不够狠”,各专业女生不如男生“狠”。他们觉得写出的文字都是自己的劳动成果,舍不得放弃,也有学生为了凑篇幅,不想下狠手删除这些冗余的信息。而更根本的原因在于,学生不知道自己写出来的东西哪些该保留,哪些要果断删除。为此,我们设计了一个在正式求职面试场合中“自我介绍”的环节,让学生明白“如何狠”起来。
班上一女生这样介绍道:
“小女子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小女孩。长着一头乌黑亮丽的头发,有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长着一张樱桃般的小嘴,中等身材,高高的个子。
我喜欢荷花,因为它在湖水里亭亭玉立,如同一个个美丽的小姑娘。我喜欢画画、唱歌、跳舞……我非常聪明,字也写得很好,不过,我还要学习,更上一层楼!
我的优点有很多,比如说我写字有速度,又有质量,作业能及时写完。我的思想也不错,我同桌的速度慢,他听写的词忘了,我能报给他。回家吃饭时,我能帮父母盛饭。可是,人没有十全十美的,我的缺点也有很多,比如说我爱看电视,平时爱玩电脑。不过,为了学习成绩,我应该努力,努力,再努力!我要去上学时,书包还是要妈妈帮我拎。哎,想起来还真惭愧!我应该要懂事起来。我的体育方面很差,尤其是乒乓球。掂球我连70个都不到,哎,看来我的体育方面是跟不上了!
这就是我,一个可爱的我!”
类似的介绍在学生练习中十分普遍,它简直是在写一篇另类的日记体小说,多余的信息太多,而实用的信息过少。作为正式场合的自我介绍,最基本的信息如“姓名、年纪、籍贯、专业”却没有,语言上也过于感性和啰嗦。而且,求职的黄金法则是“投其所好,扬长避短”,这篇介绍都没有做到。经提示,该学生首次修改如下:
“本人名叫×××,今年22岁了。我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小女孩,中等身材,我的优点很多,写字有速度,又有质量。我能帮父母盛饭。我喜欢荷花,我喜欢画画、唱歌、跳舞。我非常聪明。当然我的缺点也不少,我平时爱看电视,平时爱玩电脑。我的体育方面很差,尤其是乒乓球。”
如此修改与初稿比较,有点狠,却“狠”的不是地方,还不够求职要求。于是,要求她再次修改。如下:
“我叫×××,女,22岁,广东商学院财税学院应届毕业生。我优点较多,尊敬领导,团结同事,体贴父母,专业成绩扎实;爱好画画、唱歌、跳舞等。我非常聪明,活泼开朗,打字又快又好,应用文写作经常得到老师表扬,能胜任贵单位办公室文秘工作。但我爱看电视,爱玩电脑。体育方面相对较差,乒乓球打得不好。”
如是修改增删,虽然文字篇幅上较前稿多了一些,却恰到好处地保证了在语言、结构、求职目的和信息量等方面做到了“投其所好,扬长避短”。学生们通过这样的实例演示,真正明白了“狠”的真谛,写作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得到了提高。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快、准、狠”三个环节是为了行文的方便才分开阐述的。实则三者相互依存,不可分离,是有机联系的矛盾统一体。若一味强调“快”,而脱离了“准”和“狠”,文章只会成为无用的应时之作;而只突出“准”忽略了“快”与“狠”,则既不能适应应用文的时效性,也不能创作出“文章不写一字空”的精品力作来;同理,若过分强调“狠”而不重视另二者,那么文章就成了没有“树叶”衬托的光秃秃的“树干”而索然无味。因此,必须辩证地处理好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
(广东商学院创意写作教学团队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李博微.高校应用写作课写作训练改革探索[J].教育探索,2007,(11).
[2]江冰.新编经济写作[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徐望驾 广东商学院中文系 51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