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是教师提升自己专业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应以谦虚学习的态度听课,认真揣摩课堂教学的思想理念,学习课堂教学的专业技巧,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从而教之据理,导之以法,打造高效课堂。
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流力量。课堂教学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因此,听好课、上好课也是教师最主要的业务工作。听课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听课听什么?概言之,听课要听思想、听理念。听课切忌人云亦云,依葫芦画瓢。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大画家齐白石也曾对他的学生说:“像我者死,学我者生”。那么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该怎样去听课呢?
应付差事,为完成听课任务而听课是要不得的;遇到不好的课不认真听,百般挑剔,带着情绪或个人成见去听课就变得不客观,以至吹毛求疵,不用发展的眼光看人。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有点毛病自然在所难免。
任何一节课,如果我们抱着学习的态度去听,总会听有所获,学有所用。倘若我们能够关注到一些别具匠心的细节,并仔细研磨揣摩,一定会发现很多新鲜的理念和技巧就蕴含其中,它们对我们的教学很有指导意义。
一、案例之一——《背影》
黄厚江老师在学生读完文本后,指名学生读父亲为“我”买橘子的那一段。引导学生关注“黑布”、“深青色”、“布棉袍”“我的泪”等关键词。指出父亲背负的两个包袱:失业的经济包袱、丧母的情感包袱,表达出“我”对父亲的爱与愧疚。抓一点联系上下文,撬起对整篇文章的理解与探究。总结:语文课上应放开一切拐杖,要加强对文本的深层次解读,有自己独到的视角。
教师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树立上下文意识,而且在备课时也要有上下文意识,还要帮助学生确立上下文意识。教师要注意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切入点,运用演绎、归纳和比较等方法,将上下文知识和操作方法教给学生;注意提醒学生言必有据,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联系上下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通过反复训练,就能够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联系上下文、依托上下文分析文本的良好习惯。
二、案例之二——《老王》
这是一次拨乱反正的教学。刘金玉老师抓住最后一句话,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这么说?我们一般认为老王是善良的、可怜的,杨绛是同情弱者的,想呼吁世人不歧视老弱病残。这位老师查阅了很多关于杨绛的材料,他解读最后一句话传达的其实是人与人之间应该是平等的本质的关系。接下来要求学生读上文,寻找这一论点佐证,继而向全文拓展开来。
阅读联想表达的个性化。语言文字能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这是语言特有的功能。教师要充分运用这一功能,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产生各种不同的带有个性化的联想,从而表达出来。尊重学生个性化的体验、见解,鼓励学生思维驰骋,对学生的个性思想的形成大有裨益,个性化阅读中期待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不囿于“标准答案”,鼓励学生以通顺语句说出自己的观点及依据,不束缚其个性与灵性。这种想象表述,学生精神愉悦振奋,能使他们所积累的词语在运用中增值,生成新的言语和新的思想,且每一种话语,每一种语体风格,每一个发展的背后,都蕴藏着典型、独特的言语与活生生的个性。
三、案例之三——《老王》
导入很特别。程翔老师板书课题是《王老》。学生说错了,教师说没有错,师生大讨论:《老王》好还是《王老》好?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新奇新鲜,但也引发了争论。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个“好”与“乐”就是愿意学,喜欢学。可见,培养兴趣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兴趣是人们认识、探索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培养浓厚的兴趣可以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学习、求知,这样就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兴趣是求知的前提,是学习的巨大源动力,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案例之四——《最后一课》
上课了,马骉老师给了学生们一个提纲挈领式的问题:韩麦尔先生的话里蕴含了哪些感情?这些话使小弗朗士内心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要求学生边读边批注在课文上。学生批注完毕,马骉老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刚刚提出的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时,马老师引导学生去读重点的句子,指导学生重读关键词,指导阅读情感。例子:读韩麦尔的一段话,马老师抓住“哎”这个词来读他的心理和情感,要求一名学生把“哎”字音拖长来读,又指名另外一位学生来读,他拖音拖得更加长,然后要求学生再次齐读。学生读完,真真正正地走进了韩麦尔学生的内心世界,发言有话可说,很精彩。总结:思路清楚,读得有效,读得通透。这是一节把读落实得扎实有效的展示课。
有感情的朗读应以学生的感悟为基础,使学生做到有感而发,只有这样才能达成有感情的朗读这一目标。学生理解课文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可以引导学生抓词抓句谈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然后读出自己的感受;在学生理解遇到困难时,教师还可以穿插适当的补白、补充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等降低理解难度,使学生身临其境,与作者产生共鸣,用自己的朗读自然地传达出文本所要表达的感受;理解课文内容还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这经验既包括学生自己亲身经历的,也包括他们从电视、报纸等媒介中获得的,还包括他们从别人那里听来的等等,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们已有的生活经验的作用,使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读出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对于距离学生生活实际比较远的文章,我们还要适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使他们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听名家这四节的优质课,如醍醐灌顶,笔者开始深度反思:当下的语文教学该如何开展才是有效的教学行为?笔者看到了自己原来的教学思路的惯性和教学行为的欠缺,知道了自己的毛病在哪里,旧的思路和套路是稳妥的,但是没有新意,没有创新就是倒退;原来的环节是丰富的,但是是一个五味杂陈的大杂烩,迷失了简洁鲜明的触发点。他们的理论和展示课给了笔者很大的触动和推力,笔者渐渐地确立自己今后教学工作的新方向——用专家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把优秀教师的课堂思路融入自己的课堂。教,要教之据理,导,要导之有法,努力地让学生学得好,学得快乐,打造和谐高效的语文教学课堂。
(李甫 江苏省睢宁县庆安中学 221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