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母语教学的语文学科,更是承担着“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重任。因此,找出困扰语文教学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应为当务之急。
一、目前制约语文教改的主要问题
(一)语文考试改革滞后,制约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步伐
就语文考试而言,有些中考涉及现代文课内语段阅读,初一、初二语文考试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只此一项,便严重束缚了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思路,耗费了大量语文学习时间。在现实教学过程中,课内语段阅读几乎为标准答案,课内讲、复习了的内容,学生记住答案,考试时才能得分,否则,只能眼睁睁地失分。语文教师不辞辛苦地讲完语文课本上所有课文,不需要学生的创造,只是求得答案标准。于是,老师讲、学生记,这种死记硬背答案的现象便屡见不鲜了。如此学习语文,怎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即便中考语文试卷的现代文课外阅读,考查内容和形式也值得商榷:两篇文章,8-10个题目,从理解句意、概括内容、品味语言到探究主旨,答案基本固定,哪有学生主观创新的空间?在这种考试方式引导下,学生平时的语文阅读几乎成了纯粹机械地做题了,学生思维被阅读题牵着走,既不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更不能激发阅读兴趣,徒增学生的反感。至于名著阅读,只求考点背诵,不求全面阅读,更不用说欣赏和兴趣了。
(二)“应试教育”的功利化情结,挤压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和空间
语文学习的特点与英语,尤其与数理化有所不同,它不能仅靠让学生通过大量的作业进行强化训练就可以形成终身受用的综合能力,而是要通过大量的阅读,潜移默化,以形成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进而渐渐培养其良好的语文素养。换言之,语文学习重在培养学生的悟性,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因而《语文课程标准》建议语文教师“尽量少布置语文作业”,留出更多的自主学习和兴趣实践的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阅读或参加语文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逐渐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但问题恰恰就在这里,学生语文作业少了,英语、数理化作业却铺天盖地而来,学生把大量的课外时间全部用来处理其他学科的作业,根本没有时间学习语文。同时,大多数家长又不懂得语文学习的规律,他们不知道阅读就是语文学习,因而禁止学生看所谓的课外书,即使是阅读名著也认为是看闲书,看了没用;学生参加语文社会实践活动,被认为是浪费时间,得不到任何支持。因此,学生的语文学习也只能局限于语文课堂这一狭小的空间了,其语文素养不能得到极大的提高也就不言而喻了。
更为奇怪的是,不少地方的教育主管领导在进行教学考试评估时,常常抽考英语、数学等其他学科,惟独不抽查语文学科。理由是,语文阅卷耗时长、用人多,浪费人力、财力。这样做的后果是,学校在平时教学时间的安排上,往往向英语、数学倾斜,而不考虑语文。尤其是期终复习时,因为不抽考语文,学校甚至干脆停上语文课,把时间分给其他学科,语文老师提前休息。作为母语教学的语文学科,已经被教育者本身冷落到了如此境地,实在是教育本身的悲剧!
(三)语文教师安于现状,挫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语文新课程改革已进行多年,新的教学理念早已明确,然而到底有多少一线语文教师参加了新课程理论培训,或自觉进行新课程理论学习?他们对新课程改革态度如何?是否自觉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新的教学理念是否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实施?据调查,县、乡级教学一线教师真正能够参加新课程培训的不及5.6%。因为事实上每次语文活动,学校都是让个别领导或业务骨干参加,他们活动回来,从不向其他老师传达。因此,对上面领导而言,组织的活动可谓不少,然而对下面教师而言,活动仅限于固定的几个人,根本没有发挥作用。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学校对教师的考核只看教学成绩。只要出成绩,就是优秀教师。所谓教改,只是作秀,装潢门面而已。因此,绝大多数语文教师宁可把时间花在课堂教学上,也根本不考虑什么教改,“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贤书”,照样出成绩,何乐而不为?
一些老师的语文教学秘诀全在一个“严”字,所谓“严师出高徒”。他们要求学生每天一篇读书笔记,每天一页硬笔书法练习,语文练习全做;复习时,凡在考试范围内的语文作业,全部过关;学生背诗词、背答案、背范文。他们坚信“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考试成绩自然突出。但问题是,如此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竟然对语文不感兴趣。在这些学生眼中,语文学习和其他学科一样,就是多做作业,他们不爱读书,他们只是语文考试的机器。这样教语文,恰恰是教师自身在让学生远离语文,挫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解铃还须系铃人”,困扰语文教改的主要问题仍然出在语文教学自身。
二、语文教学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加大改革力度
(一)改革语文考试,做好语文教改的“领头羊”
“应试教育”本身并没有错,关键在于考什么,怎么考。如果考试内容能完全符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注重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够充分展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特个性,那么,应试教育就是完全走对了路。
目前语文考试考查的内容偏重于记忆性的知识,字形、字音、古诗文默写、文学常识和文言语段阅读等所占分值比重过大,误导了语文教学的方向,也误导了学生学习的方向,致使学生把大量时间放在了平面知识的积累上,间接抑制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开发。即使是现代文阅读,往往因为出题过于琐碎,在某种程度上支解了文章的整体性,把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演变为更多的牵强附会式的定向、定势思维训练,歪曲了阅读教学的本质。
因此,从自己教学实际需要入手,从学生的个性阅读需要入手,灵活多变地进行考试形式、测试内容、阅读兴趣、阅读个性培养等方面的创新和发展,加快语文考试改革步伐,让语文考试更符合汉语言学习的特点,真正能考查出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母语基础,成为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适应母语发展需求,明确培养高素质人才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首先应该学习祖国传统文化,形成本民族传统的价值观,然后才有可能接触外来文化,吸收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清楚地知道:语文教学,既然是母语教学,就应该大力弘扬祖国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精髓,形成中华民族固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站在民族文化的根基上审视世界,我们的眼光才会更敏锐、更独特,才会更好地学习西方先进文化,为我所用。
因此,语文教师首先要时刻提醒自己做一个热爱母语、热爱教育、热爱未来、忠于母语文化的人。自己不仅应该对祖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而且能洞悉传统文化的精髓,这样才能烹制出精美的传统文化大餐奉献给学生,潜移默化中把学生培养成高素养的母语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和发展创造者。
(三)改变语文教学观念,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局面
语文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教师的责任更加重大。《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重视语文课堂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堂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并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单调,教学内容的枯燥,学习兴趣的匮乏、考试内容的堆砌以及教师不厌其烦的灌输,剥夺了学生的参与机会和削弱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语文课堂学习甚至比数学的学习更加滞重。
把阅读价值的选择权交给语文教师,把阅读兴趣的选择权交给学生,允许教师和学生从课外选择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作为课内讲读鉴赏,以满足学生的课堂阅读需求。不断地给学生补充新鲜血液,不断地拓展他们学习的视野,让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自觉性得到更充分地发挥,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能够得到提高。
学生是语文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杜郎口中学的“预习——展示——反馈”教学法,都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如何让语文课堂学习更能符合汉语言学习的特点,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学中做、做中学,学有所用,学有所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一定能够得到更充分地发挥。
总之,深化语文教学改革,完成历史赋予的重任,更需要每一个语文教师脚踏实地去实践。
(曹明利 江苏省徐州市潘塘中学 22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