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文言文教学的方式都比较单一,一般都是教师一讲到底,似乎学生只需记忆就行了,往往忽视了阅读的重要性,以致老师讲得再多再精,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长此以往,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毫无兴趣。
语文课程中的文言文教学一直是相对滞后的一块阵地,长期困扰着语文教师和广大学生。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并不是因为文言文不美,而是因为在他们还没读懂文章时,一篇课文就已匆匆结束了。至于文章的思想内涵、语言的特色及词汇的积累,几乎是一片空白,学与不学并没有两样。再加上现在文言文教学的方式都比较单一,教师一灌到底,似乎学生只需记忆不必阅读,长此以往,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毫无兴趣。因此,笔者认为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首先要从阅读入手。下面笔者结合《赤壁赋》的阅读教学谈谈自己的浅见。
首先,教师应积极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朗读。读背并不全是枯燥的、不必要的、不会培养学生兴趣的。如《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秋意之浓,水面之辽阔,展现了一种诗情画意的境界,在这澄澈、幽静的夜景中,主客秋夜逍遥荡舟,把酒诵诗。这是多美的诗句啊!怎能培养不起来学习的兴趣呢?笔者在课前极力创情境指导学生朗读,引导学生抛开学习苦恼和升学压力,邀上几个玩伴,带上几瓶爱喝的饮料,在清风明月,水光接天的江面上划着小舟,弹着心爱的吉他,唱着歌曲,吟诗和歌,学生仿佛真的置身于如此的良辰美景中,渐渐地把自己融入了文本中,从学生陶醉的表情笔者能感受到学生被苏轼的优美文字所感染。如果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都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就不会再有枯燥乏味的感觉了。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或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篇目,能加深对文言文的文意理解,能培养语言感知、积累、理解、顿悟的能力,能培养独立阅读和鉴赏文言文的能力。当然,阅读、背诵都是有方法可循的,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
诵读方式可分为范读、自读、小组读、个别读、整体齐读等。教学中以学生自读为主,每个人都要积极参与。当然其它的方式也各有优点,如教师范读,通过声音的叩击,表情的感染,动作的辅助,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他们诵读文言文的兴趣;个别读有助于指正、纠错,分组读有助于激励竞争,培养小组意识;齐读有助于渲染气氛。因此,对于一篇文言文,灵活多变地阅读课文,正确把握句子节奏是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的,更是为理解文意、感悟情感奠定基础的。
在朗读时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指导:
1.要让学生读准字音,这是诵读的起码要求。文言文中有大量的生僻字、多音多义字、通假字、古音字、破读字等,如《赤壁赋》中,“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同“凭”,就应该读“凭”的音。“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星宿名,即“南斗”、“斗宿”。先解决这些字词的语音问题,才谈得上诵读,才能正确地理解文意。当然,读准句子的节奏,读清句读,也是非常必要的。
2.要读懂词义、句意。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读懂词义、句意的关键,是学生能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和经验对新课文产生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文言文中有许多特殊的句式和词的活用现象,如果不理顺倒装句的正确语序,不能补出省略句省略的成分,不知道固定句式的结构,不理解词的活用现象的类型,就不明白句子的含义,不理解文意,背诵的速度就会变慢,甚至影响学习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如“舞幽壑之潜龙,泣孤舟之嫠妇”这个句子中除了“舞”、“泣”是活用现象,这个句子还是一个省略句,省略了句子的主语“其声”,即“(其声)舞幽壑之潜龙,(其声)泣孤舟之嫠妇”。如果学生不知道活用现象,不能补出省略的成分,那么在翻译的过程中就会偏离原意。
3.要读出文章的主旨和思想感情。读出文章的感情,就是要根据具体的感情基调读出表示喜悦、感慨、悲伤、愤怒等语气,就是要读出文章中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就是要读出那些结构齐整、运用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句子所表达的气势。如:“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要读出喜悦欢乐的情怀;“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要读出悲哀之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所共适”,这是苏轼旷达胸怀的迸发。指导学生细心体悟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能为理解文意、感悟文章思想感情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以上就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高中三年,课文中只有几十篇文言文,这些文章只是浩瀚的祖国古典文学的九牛一毛,而更多的古文里面蕴含的思想精华还有待我们去汲取,需要学生在积累的基础之上,自觉主动地学习其他的文言文。要让学生知道高中阶段只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开端,因此,让学生树立起终身学习文言文的意识和观念尤为重要。
(张红艳 江苏连云港灌云第一中学 22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