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学生作文存在许多问题,如写作心理的“恐惧症”、价值取向的“伪成熟”、写作内容的“假大空”和写作方法的“仿套抄”等。解决这些问题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扩大学生的写作素材面,让他们有“米”下“锅”
(一)引导观察与阅读,积累材料
老舍先生曾经说过:“写作不仅仅需要临时观察,更需要随时留心,随时积累。”首先,教师要教给学生观察生活的方法技巧。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一些好书,在班级开展读书知识竞赛,开展语言积累竞赛。把每个学生积累的素材都集中起来,分门别类装订,建立班级小资料库。如果一个学生每天积累200个字的材料,一个60人的班级,一年下来就可积累四百多万字,相当于一部巨著的字数。
(二)教给学生选择和使用材料的方法
第一,选材角度要新,要独具慧眼。“新”就是发前人所未见、寻幽探微、巧出新意,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如《我渴望 》,大多数学生选择“自由”、“幸福”、“富有”,笔者指导学生、选择对他们目前最有帮助的材料,最终,爱上网的同学选择了“约束”,爱大手大脚花零钱的同学选择了“贫困”,体贴单身父亲的同学选择了“有个后妈”,选材变得丰富而新颖。
第二,选材角度要小,中学生写作文要善于抓住“微而足道”的细节,透过现象反映生活的本质。如学生写《我想变成 》一文,笔者提示学生结合身边最容易做到的小事情选材,结果,有的同学写了“一条围巾”,为当环卫工人的妈妈遮挡灰尘;有人写了“防水搓巾”,让在浴池搓背的爸爸的手不再泡烂……于细微处见真情。
(三)互动命题,激发热情
教师命题往往会让学生感觉是个负担,不能唤起学生写作的欲望。因此,作文命题笔者让学生参与,引导他们自由命题、互相命题,并给出具体要求:首先,命题要与本学期的阅读教学同步,题材和体裁要与教学内容吻合,这样能给学生以很好的指导和借鉴。其次,命题要关注社会、关注人生、贴近生活。再次,设立作文题库,提炼适合学生写作的文题,平时要给学生收集好的作文题建立题库。事实证明,学生互相命题的作文中,出现了好多好题目、好素材、好文章。
(四)作文评语要有指导性、激励性。
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的思想是纤细敏感的,因此,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要以鼓励、开导为主,少用或尽量不用批评、斥责的话语,对作文中的问题应委婉地指出其不足。最好能提供修改、再加工的方案,必要时还可面批。
二、增加作文指导课时,建立科学的作文训练体系
(一)增加作文指导课时
刘国政先生建议要把语文课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用来上作文课。而现实呢,每周只有短短的45分钟时间来进行作文指导,学生的作文水平怎么会有大的提高?因此,只有增加作文指导课时,从原来的每周一节课增加至三节课,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二)由简到繁,循序渐进
好多学生作文字数达不到要求的600字,对此,让学生进行仿写和片段练习则是个有效的途径。
1.片段练习。可以由一开始的写一句话两句话慢慢地增加到十句、一个自然段,再到一个片段场景。教学中,初一时笔者以积累各种词语为主,丰富学生的语言;初二以片段练习为主,锤炼学生的文采;初三上学期以作文技法专项训练为主,增加写作技巧,下学期以合成训练为主,形成完整写文的能力。这种先分解后综合的方法不失为一种较好的作文训练方法。
2.仿写训练。对于不会写作文的同学来说,要鼓励他们进行仿写练习。不过这里的仿写不是一般的按照别人的模式生搬硬套,而是在仿写中找出规律。课文是仿写最好的例子,如学习过阿累的《一面》,笔者让学生明白观察人物可以从近、中、远三个角度入手,描写出人物在不同视角时的状态特点;学习了朱自清的《春》,笔者让学生在学习写景时,应抓住不同事物的特征表现季节特点。
(三)反复修改和书写规范
鲁迅说:“文章写好后,要至少看三遍,竭力把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为了帮助学生养成反复修改的好习惯,笔者要求他们把草稿纸和作文本一同交上去。评分时,草稿上的修改程度和作文本上的作文质量各占一半的分,这样强化训练一学期,学生逐步养成了修改的习惯,写出来的文章也更顺畅了。
三、优化学生的思维方式,打造出富有新意的作文
富有新意的作文才能不落俗套,紧紧吸引读者的眼球。
(一)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的品质
逆向思维,即倒过去想,“反弹琵琶”。逆向思维是一种逆向开拓法,是从某一固定的要领(或意义)的相反方向去思索、分析,以求得到新的判断和认识。比如,许多人都为楚霸王项羽不肯逃亡而自刎乌江感到惋惜,而李清照却被项羽那种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所折服,她以独特的视角写下千古名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笔者在指导学生作文时,着意引导学生在立意时“逆向而行之”。例如,针对《黔之驴》中作者讽刺黔驴技穷的观点,笔者启发学生:“驴真的无技,真的一无是处吗?”于是学生茅塞顿开,纷纷反对,发表看法:有说黔驴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抗争,虽败犹荣,它是一个项羽式的英雄;也有同学认为如果“好事者”能充分发挥驴的特长,让它去拉车、推磨、耕地……会落个“计穷”而被老虎吃掉的悲惨结局吗?
(二)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的习惯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去看,得出的结果往往是不同的;同一事物放到不同时间、不同情境,得到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作文也是一样,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思索,在相同的表象下找出不同,在同中求异,才能不落窠臼。
四、鼓励学生写真事、抒真情
作文教学理念有要求:“求真——不说假话、套话、言不由衷的话,求实——不说大话、空话。”作文训练就要做到鼓励学生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写真事,才有说服力;说真话,才有震撼力;抒真情,才有感染力。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可鼓励学生直抒胸臆,把自己的情感真实地表达宣泄出来,可寓情于景,也可情景交融,惟有如此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参考文献:
[1]王涌禄.作文选材角度“三要”[J].写作导引,2007,(09).
[2]游柳玉.浅谈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J].中国教育研究论丛,2007.
[3]郑倩.谈如何提高中学生作文写作水平[J].现代语文,2007,(06).
[4]邹广艳.从中美中学语文教材比较看中学写作教学[J].应用写作杂志,2007,(11).
(蒋宇 江苏省泗洪县第三中学 22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