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2年第1期 ID: 163305

[ 周永林 文选 ]   

找准课文教学的切入点

◇ 周永林

  语文教师大多有这样的认知:对于语文教学,有两个极为重要的环节,一是作为老师,自己必须将课文读懂读透;二是必须找准一个课文研读的切入点。只有读懂读透课文,才能全局在胸,才能在课堂教学中随机应变,灵活变通,当然,这也是找准课文教学切入点的前提。而找准课文教学的切入点,则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引导学生高效学习的关键,尤其是对于那些篇幅较长或有一定学习难度的课文,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
  众所周知,语文学习有其独特的地方。一篇课文,对于相应年级的学生来说,生字并不多,单独的语句似乎也都能读通读懂,但文章到底好在哪里,应该从中学些什么,学生却未必能懂,这就需要老师的启发、引导、点拨乃至讲解。课堂教学的课时是有限的,要想在有限的课时中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获,就必须找准进入课文的最佳切入点,提纲挈领,快速入道,与文本及其作者进行有效的对话,与同学、老师进行有效的研讨。
  现在的老师,都接受过专业教育,语文教师都具备相当的文学素养。对于课文本身的研读,可以参阅资料,可以相互探讨,所以,要想将课文本身读通读透,只要肯花点时间和心思,应该不成问题。对于这一点,本文不加赘述。而如何找准课文教学的切入点,则需要有一定的技巧,本文将举例(笔者这学期正在上的就是九年级上册的课文,就以这册课文为例)加以阐述,以便大家共同探讨。
  一、顺着作者思路的某一点切入
  这应该是最常用的切入法,尤其是对那些篇幅较长又有一定难度的课文来说,颇具操作性。只要能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文章的内容和作品的表达意向也就基本上清楚了。例如鲁迅的小说《故乡》,作品记述了“我”回故乡的见闻感受,描述了故乡的衰败并揭示了其衰败的原因,进而表达了作者想要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但课文篇幅较长且有一定的难度,对于初中生来说,要想在两三节课的时间内真正读懂它并有所感悟并不容易。如果研读的时候直接从故乡之“变”切入,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注意查找小说中的人物之变、环境之变,那么,文中的对比写法、人物描写之类的常识也就一目了然了。课堂研讨的时候就不必在这些方面花费太多的时间,而可以引导学生从人物的外在变化去探究人物生活处境的变化;讨论闰土家、杨二嫂家、“我家”这三家材料各代表什么,为什么详写闰土家;关注小说中除了这三家“点的记述”外的“面的叙述”,如“木器不便搬运的,也小半卖去了,只是收不起钱来”等。这样一来,故乡衰败的社会根源和创造新生活的愿望也就不难理解了。
  二、从旧课回顾中切入
  同类体裁的文章都会有共同之处,如果它们之间的共同点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解读,我们就可以加以利用,从学生已经熟知的知识切入,以降低学生进入课文的“台阶”。上文我们讲述过鲁迅的小说《故乡》中的“故乡之变”,与《故乡》同一单元的小说《孤独之旅》、《我的叔叔于勒》其实也可以用“变”来切入,只是《孤独之旅》写的是人物成长之变,《我的叔叔于勒》写的则是人心之变。在研讨课文之前,我们完全可以从回顾“旧课之变”开始,让学生去感知“新课之变”,引导学生去讨论分析什么在变,怎样变,为什么变。纲举目张,此“纲”一举,所有之“目”如人物描写的方法、环境描写的作用、小说的主题及社会意义等就全被牵动了。
  三、从标题切入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我们在指导学生写作的时候常常提示学生仔细审题,抓住题目的关键性的词语落笔。在课文教学中,从标题切入也是比较常用的切入方式。
  有的文章标题非常简洁,本身就有很广阔的想像空间,这时可以直接沿标题发问,直入课文。比如黄蓓佳的《心声》,可以直问:小说诉说的是谁的心声?他有怎样的心声需要诉说?
  有的文章标题本身就是问题式的,如鲁迅的驳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可以直接引导学生查找作者的观点,再探究作者为什么要发这一番议论,是否言之有理等。
  有的文章标题有关键性词语,可以从标题的关键性词语切入。比如《智取生辰纲》,标题的关键词语是“智取”,小说的这一章节表现的就是吴用等好汉的足智多谋。学习课文的时候,可以紧扣“智取”切入,先引导学生去查找和讨论课文中“智”的具体表现;再分析杨志其人,理解其在小说中的陪衬作用。
  有的长篇节选标题是后加的,可以从原回目(也算是标题)切入。如《香菱学诗》,原回目是“滥情人情误思游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慕雅女雅集苦吟诗”不仅交待了香菱学诗的原因,还概括了香菱学诗的情景,由此切入,自然化难为易。
  四、从课文中的关键性词句切入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好文章一般都会有指向主题的关键性词句。在课文学习中,抓住了这些关键性词句,就好比牵住了文章的“牛鼻子”,牵一发而动全身。比如《杨修之死》,小说中有这么一句:“今乃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杨修解读“鸡肋”,弄得“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确实是乱了军心,被曹操所杀,表面上是咎由自取,罪有应得。当学生读懂课文前三段之后,如果突然切入“今乃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这关键性的一句,揭示曹操早有除掉杨修之心,只是老谋深算,一直在寻找“名正言顺”的理由,学生必然会兴趣大增,曹操的个性也就跃然纸上了。
  找准课文教学的切入点,其实就是为学生打开进入课文的方便之门。门开在什么地方最便于学生进入,虽然各有讲究,但确也没有绝对的“位置”。俗话说:“各师各法,各庙各菩萨。”笔者这番话,只是想给大家一点参考意见。欢迎批评指正!
   (周永林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洞桥镇中学 315157)
  

找准课文教学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