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2年第1期 ID: 163293

[ 郑伟 文选 ]   

咏物诗托物言志的表达技巧

◇ 郑伟

  作为一种表达技巧,托物言志最根本的艺术特点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这是大家都所熟识的,但是,如果仅知道这一点,对托物言志这一艺术手法的理解还是比较肤浅的,还没有真正发现它作为一种艺术手段的艺术性究竟在什么地方。其实,只要我们选几首托物言志的古典诗歌来读一读,就可以在对比中发现,咏物诗托物言志的技巧在拟人,而拟人的技巧在移情,移情的技巧又在使诗句句句藏主,有意给读者留下亦物亦我的想象空间。
  下面,我们选几首古典诗歌中的咏物诗,在对比阅读中认识托物言志的表达技巧。
  赠从弟
  (魏)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 松柏有本性。
  病牛
  (宋)李刚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精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柳
  (唐)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几首诗的内容都比较容易理解。《赠从弟》一诗,作者通过对松柏正直、坚强、不怕严寒的肯定,表达了希望从弟能够像松柏一样在艰苦的环境里也保持高尚情操的愿望;《病牛》一诗通过对病牛的心理和形象刻画,表达了作者为了众生的利益而不辞劳苦、甘愿献出一生的情感;《柳》一诗通过柳今昔生命境况的鲜明对比,抒发了作者生命晚景、人生迟暮的深深感慨。
  比较三首诗在托物言志手法运用上技巧的高低优劣,我们很容易排出一个顺序,第一数《柳》,第二是《病牛》,第三是《赠从弟》,这也是三首诗整体艺术水平高低的排序。之所以这么排序,就是因为三首诗在“托物”(拟人)的充分性上不同。《赠从弟》全诗八句,有四点毛病影响了它的艺术水平:一是诗中真正拟人化的词只有“亭亭”、“劲”、“端正”三个,拟人化的句子只有“终岁常端正”一句,因而拟人化程度低;二是好多句子写的不是松,而是给松提供陪衬,结果全诗几乎句句换主语,使诗的意象杂乱而意境破碎;三是诗中几次重复用字,尤其“松”、“松枝”等的重复,不仅降低了诗中用字的效率,也将所咏之物对象化了,“我”和“物”的形象不是同化为一,而是分明对峙。这让我们感觉到“我”和“物”的感情并没有交融、共鸣;四是议论的成分太重,使诗带上了很重的讲理色彩,这就难以托物言志了。本来,这首诗是作者用来教育别人的,是给别人讲道理的,不是抒情的,作者的写作意图就决定了诗不可能很好地托物言志,所以题目是“赠从弟”,而不是“山上松”。又因为是古体诗,体裁也使它在用字上不如律诗那样严谨。
  和《赠从弟》比,《病牛》、《柳》两首诗在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上就完美得多。两首诗不仅句句都有重点的拟人化的词,而且每个句子都是拟人化的句子。说它是拟人化的句子,是说这些句子整个内容都陈述所咏之物,每句诗都藏着一个可用物名充当的主语,只是为了有效地利用文字,诗在题目中点明物名后,诗句中不再写出物名罢了。比如,“耕犁千亩实千箱”,“耕犁”的主语就是“牛”;“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春风里、华筵旁,曾经欢欣起舞,把美人伴,那是乐游原上,春色荟萃,令人陶醉而销魂的华年)”,“逐”、“拂”、“断”的主语就是“柳”。这样的句子的“托物”效果在于,它让读者觉得“我”把情感完全交给了、移到了、寄托到了“物”上面,“我”和“物”完全融合了,诗达到了一种物我交融的境界,这才是真正的“托物”。其特点是选择既适合物的特性又适合人的情感的词语,并把它组织成“藏主句”。这样,词语就有了一种两可、双关的意味,有了一种弹性、模糊性,有了一种含蓄美(“两可”、“弹性”,其实是读者在阅读中思维的运动感受。读者阅读这样的诗句时,思维忽而在“物”,忽而在“我”,左右动荡,摇摆不定,反而觉得诗句有种双关性、弹性)。可以看出,藏主句越多,这样的弹性词汇就越多,甚至整句都是弹性词汇时,诗意也就越美。
  再进一步比较,虽然《病牛》与《柳》在“托物”上有着同样的效果,但两首诗给人的诗意美并不一样,相比之下,后者比前者更富艺术魅力,原因何在呢?原来《柳》句句有境界,形象感强,意境绵密,耐人寻味,而《病牛》前三句带有议论味,几乎感受不出形象,直到最后一句才形成了整体意境,这样,意境就单薄得多。可见,托物言志的效果,还应借助于对于意境的追求。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咏物诗托物言志的表达技巧(亦即咏物诗的文学特征文学方法),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这类诗必写一物,此物为整首诗的主要形象(意象),并被拟人化,其他意象只做陪衬。(这一条是大家通常都知道的常识)
  二、这类诗一般只在诗题中写出物名,诗句中不再点出物名,诗句大都是藏主句,藏主句越多或一主到底,诗意就越好。这样做,不仅是为了追求诗句的凝练(有效地利用文字,诗句一气呵成,形象不支离破碎)含蓄,更是为了追求一种物即为我、我即为物、物我不分、物我交融的移情境界。移情越彻底,咏物诗越成功。
  三、由于拟人修辞的运用,这类诗总是在人与物的共同点处选择运用词汇,使之既适合物的特性又适合人的情感。词语的这种两可、双关造成的弹性、模糊性,给诗句增添了含蓄美。一般藏主句越多,这样的弹性词汇就越多,甚至整句都是弹性词汇时,诗意也就越美。
  四、这类诗虽着意突出一物,但也追求意境美。如果所咏之物能够与衬托它的背景构成一种意境,那么,它所表达的诗意就更加隽永。
  
  
  (郑伟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宁远中学 743019)
  

咏物诗托物言志的表达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