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的著名作品,这位杰出的女词人以放纵之笔写悲怆之怀,满纸呜咽,万斛愁恨,把国破家亡之后的丧乱之痛、漂泊之感写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情景婉绝,真是绝唱。全词既不委婉,也不隐约,用笔直率真挚,毫不掩饰,用语自然明白,不假雕琢,正如沈谦所言:“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但这首词有一处在版本的差异上存在争议:通行本作“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而《草堂诗余》别集、《词综》和《词选》各本作“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晓来风急”。这一字之差,不仅是争论的焦点,也是理解词意的关键。如果按“晚来风急”读解,词写的是黄昏枯坐的心情;若是按“晓来风急”来读,却是竟日愁绪,写的是一整天的事。俞平伯《唐宋词选释》:“‘晓来’,各本多做‘晚来’,殆因下文‘黄昏’云云。其实词写一整天,非一晚的事。若云‘晚来风急’,则反而重复。”两相比较,笔者倾向于俞平伯先生的观点。笔者的理解是:词的上阕写早起独酌,下阕写黄昏枯坐;上阕写秋日的清晨和高空,下阕写秋日的黄昏和庭院。
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曾多次对学生表达过这样的观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是最丰富和最具个性化的,纷繁丰富的古代文学作品,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谜团和悬案,走进古代文学的殿堂,就如同走进了一座迷宫。从某种意义说,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赏析,就好比在猜谜语,很多时候,谜底还不止一个。古典诗词的阅读欣赏尤为复杂和困难,原因就在于:“诗无达诂”。由于诗的含义常常并不显露,对同一首诗,常常因阅读者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理解,“观诗各随所得”,“触景动怀,别有激发”,“他人异解,并行不悖”。每个人都声称发现了诗人真正的声音,每个人都力求给出自己合理的解读和阐释。而词句诠释的不确定性和文本解读的个性化,正构成文学欣赏和文学教育的一个特征。文学形象,不仅是美的选择,更是读者各自不同的自我塑造。古代文学作品的内涵,在不断地被理解和被误解的过程中得到了丰富和补充。
对“晚来风急”与“晓来风急”的取舍,笔者的根据着重在对文本的读解,理由如下:
一、“晓来风急”与“寻寻觅觅”呼应
“寻寻觅觅”当是秋日早起,大梦初醒,女词人正处于恍惚迷离之际,还沉浸在逝去的梦境之中,还在回味着梦中的种种。换句话来说,“寻寻觅觅”是写梦后的寻找,而“夜来幽梦忽还乡”、“梦里不知身是客”应是对“寻寻觅觅”的很好的诠释。正是由于回味刚刚失去的世界,所以才“寻寻觅觅”,而后才有了“冷冷清清”的切肤感受,才有了“凄凄惨惨戚戚”的锥心悲痛。梦中的一切一去不返,梦后身边冷清空寂,女词人不禁悲从中来,欲哭无泪。
二、“晓来风急”与“乍暖还寒”相合
“乍暖还寒时候”说的便是秋日的清晨,而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冷暖不定、忽寒忽暖的深秋节气。秋天的气候应该说“乍寒还暖”,只有早春天气才能用得上“乍暖还寒”。“乍暖”是朝阳初出,“还寒”是晓寒犹重,也就是“晓来风急”。词人所言的“冷”与“寒”,恐怕不单单是身体的感觉,还有心境的凄凉。身体的寒冷好调养,心境的凄凉难将息。
三、“晓来风急”与“三杯两盏淡酒”相通
由上述可知,词人早起饮酒的本意一是以酒暖身,二是借酒浇愁。可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晓来风急”,酒淡味薄,不仅难以暖身,更是难以浇愁。岂不闻“举杯浇愁愁更愁”?至于早起独酌,古人有晨起于卯时饮酒的习惯,俗称“扶头卯酒”。晓寒犹重,秋风砭骨,心境凄惨,正是饮酒的好时候。
四、“晚来风急”与上片词意不协
“晓”、“晚”虽一字之差,可是“晚来风急”却使得“寻寻觅觅”、“乍暖还寒”无所依傍,解读困难。“寻寻觅觅”的读解,难在这是在什么状况之下?寻觅什么?“乍暖还寒”之所以成为难点,是因为从词意看此词作于秋天,但秋天的气候应该说“乍寒还暖”,只有早春天气才能用得上“乍暖还寒”。而“晓来风急”解读起来较容易,因为这是写一日之晨,而非写一季之候。
五、“晚来风急”与下片词意矛盾
“晚来风急”不但如俞平伯所说“反而重复”,更与下片“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词意发生冲突。“梧桐细雨”词意脱胎温庭筠《更漏子》词句:“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通常情况下“细雨”、“点点滴滴”的背景不可能是“风急”,急风伴随的往往是骤雨。
版本的差异造成读解上的困难非此一例。仅从文本还原的角度来看,笔者以为词人的原作词句应该是“晓来风急”,因为“晓”字更符合词意和情理,“晚”字应是后人的妄改或误写。
(于吉东 江苏 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2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