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资源共享,缩小因教师个性差异而带来的不同学校、不同班级语文教学的差异,从而提高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语文课堂成为一个艺术享受的殿堂。
一、运用信息技术,缩小不同学校、不同班级语文教学的差异
教师在教学技能和知识面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不同学校、不同班级的语文教学差异的客观存在。如朗读教学,有部分教师普通话标准,朗读水平高,能范读一般课文;但也有一部分教师普通话不标准,读不出课文所表达的感情,在朗读方面难以为学生进行示范;也可能部分教师能范读好叙述类的文章,而难以示范好议论类文章,或者能示范好柳永《雨霖霖》的婉约柔情,而难以读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豪迈之情。当然,即使这一方面能力较强的教师,也难以达到朗诵专家的朗读水平。我们不是要把所有学生培养成朗诵专家,但作为一种示范,应该标准,且朗诵水平越高越好。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各个领域。语文教学绝不仅仅是教学生认字、写字这么简单,而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多种能力,实现认知、情感、技能等各方面的目标。语文教师不可能个个是全才,不可能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不可能样样精通,因此,仅凭个人的才能不可能全面地教好语文,正如《南州六月荔枝丹》贾祖璋所描述的:小时候读到“(荔枝)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时,实在无法理解,向老师提问,老师也没有见过鲜荔枝,无法说明白,只好不了了之。再如《科学是美丽的》一文提到黑洞、电子云、宇宙流等知识,只读课文是难以理解作者所说的“科学是美丽的”这一事理,大部分语文老师也对这些科学概念很陌生。
运用信息技术促进资源共享,可以缩小因教师个性差异带来的中学语文教学差异。如前所述,部分教师朗读水平上存在着差距,因此,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所需的名家朗读的音频材料,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手段再现出来。若自己读不出《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诗的豪迈气势,借助多媒体就能表现得淋漓尽致。另外,如教学《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师可上网或引导学生上网查找新鲜荔枝形态的图片,上课时通过投影仪再现新鲜荔枝的形态。再如,教学《科学是美丽的》时,首先教师自己借助网络了解宇宙流、黑洞、电子云等科学现象,深刻体会“科学是美丽的”这一事理,然后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放映宇宙流、黑洞、电子云等图片,使学生直观感受科学之美。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这些抽象的科学现象,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课文。正因为教师在教学技能、知识面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要借助信息技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资源共享,缩小因教师个性差异而带来的不同学校、不同班级语文教学的差异。
二、运用信息技术,使语文课堂成为一个艺术享受的殿堂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愉悦地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将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生动的画面,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教学《荷塘月色》时,以一幅幅荷叶田田的画面放映为主体,以优美的音乐为背景,在此情境中欣赏名家的朗诵,自然是十分轻松愉悦。在这样一种艺术氛围中学习,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地随着老师的引导去细细品味,认真揣摩。学生不只是在学习,也是在接受美术、音乐、朗诵等多方面的熏陶,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二)再现情景,渲染气氛,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突出重点难点
理性的思考总是基于感性的认识,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总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师的教学受专业知识面的限制,学生的学习更是如此。像写景文章《黄山记》、《雨中登泰山》、《说不尽的布达拉宫》、《风景的绝唱》中的黄山、泰山、布达拉宫、张家界等,到这些风景名胜都游览过的教师恐怕不多,何况学生呢?当然,学语文的主要目的不是看风景名胜,但若是通过信息技术教学,呈现一帧帧优美风景的画面,再加上导游般的流利解说,使学生仿佛置身于风景胜地,感觉是在旅游。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再来理解作家所写的文章,肯定更容易。再如科技小品所介绍的知识,很多不为师生所知,只是通过文字去了解,可能一时难以弄懂。而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加上直观的图像材料,形象生动地再现有关现象,以这些感性的认识为基础,再引导学生上升到理性认识,就容易得多。如《我国古代的几种建筑》的教学,学生对这些建筑缺乏感性的认识,难于理解它们的区别及其各自的特点。若是运用多媒体,配以厅、堂、楼、阁、亭、榭、轩等相关图片的投影来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讨论,肯定能事半功倍。再如《沙家浜》的教学,师生对京剧都不甚了解,运用多媒体,师生先欣赏这一经典京剧的片断,再结合课文来体会其特点及剧中人物形象等,这种方式不但使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而且还突破了教学难点,教学效果也必然比只读课文要好得多。
(三)加强引导探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学生的想象力是无穷的,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语文教学不再是死记硬背和口耳相传,因此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讨、去研究、去创造,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探究的过程,成为创造的过程。如上文提到的《科学是美丽的》一文的教学,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创设出一种神秘氛围,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科学的奥秘,再利用多媒体电教手段一一揭示课文涉及的科学现象。这样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学习课文,既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培养了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和能力。再如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李清照的《声声慢》,背诵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去想象、去探究、去创新。教学中可让学生先听一听两首词的朗读录音,在学生直观感受的基础上指出这是两种不同风格的词:豪放词和婉约词。接着自然地提出要探究的主题:用这两首词来作比较,探讨豪放词与婉约词各有何特点。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一问题自由朗读这两首词,看着相关图片的投影,重新听一听两首词的朗读录音。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听两首不同风格的歌曲:刘欢的《好汉歌》和邓丽君的《月满西楼》。所有这些步骤,有机地融合在课堂教学的课件中,使得课堂成为一个融朗诵、美术、音乐、书法、摄影等为一体的艺术殿堂。这样,信息技术所创设的这种综合艺术的氛围,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涨,他们能主动探索、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从多方面归纳出两种词的不同特点。
总之,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师提供了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教具,也为其提供了直观、形象、高效率的教学手段。它增加了教材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为他们的语文学习、智力培养、素质提高提供了有效途径,实现了教与学的互动,从而有效地促进了中学语文的教与学。
(高淑梅 甘肃省定西市理工中等专业学校 74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