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2年第1期 ID: 163374

[ 陈珉 文选 ]   

浅谈“文本”之于写作教学

◇ 陈珉

  如今,“利用文本资源指导学生写作”是写作教学中相当热门的话题。诚然,无论是课内的,还是课外的,作为优秀范文,仅仅局限于将其作为阅读文本来解读,从而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鉴赏能力,似乎有把文本当做“古玩”的感觉,仅供欣赏辨识,可惜之至。然而,除了阅读功能外的写作资源的开发,又众说纷纭,各行其道,大有热情高于理性之势。那“文本”之于写作教学,到底有哪些功能可以开发呢?写作教学可以依托文本什么?怎样依托?
  一、“文本”的隐性作用,即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元素
  (一)依托文本渗透技巧教学
  当前绝大部分的写作教学几乎都是写作技巧教学,然而突兀的写作技巧教学是出力不讨好的,也是效益极低的,但技巧又不能完全舍去。印度哲学家奥修曾说过:“当鞋子合适的时候,脚被忘却了;当腰带合适的时候,腹部被忘却了。”我们的阅读教学中有大量的教学契机,当我们的阅读教学入情入景之时,而写作的技巧又潜移默化地进入孩子的脑袋,那该多好啊。
  在学习《芦花荡》中“复仇”这一情节时,教师在复述完后,可以先让学生化身二菱,说说此时他们的心理感受,如痛恨鬼子,既为老头子担心,又有疑惑。当鬼子追来,围着老头子的船上抓下窜时,二菱此时定是焦急万分,甚至有些抱怨:“还说要报仇,看,现在连自己的命都快不保了”,他急得团团转,却又帮不上忙。当鬼子上钩时的惊讶,老头子敲砸鬼子脑袋时的痛快,甚至要高声赞美 :“太厉害了”、“太神奇了”、“太痛快了”。在内化了老头子的“传奇色彩”后,再说说按先后顺序还原老头子复仇的行动该是如何,“为什么作者省去老头子设置陷阱这一情节?如果你是二菱,老头子在埋钩子时就让你看见,你的心情与文中心情的对比”,这样学生既深入理解了文本,又感受到了叙述方式的改变对人物主题表达的妙处。
  叙述方式、设疑及文章结尾的妙处都是写作技巧,阅读教学时均无需提及,而应努力让学生入情入景,深入文本,品读小说。写作技巧上适时地点拨也是为阅读服务,但事后,相信学生一定会对以上三个写作技巧感悟颇深,印象深刻。在文本细读基础上,让写作技巧教学润物无声,两者相得益彰。
  (二)解决作文思维的缺失。
  以文本为突破口,培养学生勤于思维的习惯。“不少学生的作文或是没有自己的见解,或是见解不深刻。究其原因,其实是学生没有处在思考的场中。”(《小议如何提高学生作文的思想性》,向晓红)文本教学时,不仅仅是“肢解”文本,远远地赏析,更应该深入文本的灵魂深处,使学生始终处在思考氛围浓厚的环境中,长久以往,必能形成善于思想、勤于思维的习惯。等到写作时,我们就会发现要求其具有思想性就不难了。
  例如,教学九年级下册《那树》时,完全可以借“那树”被“屠杀”的命运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现代文明与自然及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当学生都偏向于自然或传统文化之时,甚至还可以引导学生再进一步思考农民工涌入城市,大学生宁可留在都市找不到工作而不愿回乡等现象;学了《答谢中书书》与《五柳先生传》,让学生分析两种隐士生活的异同;学完《敬畏自然》,可以让学生思考:大自然的确伟大,值得我们敬畏,但当大自然带来灾害时,难道我们仅仅敬畏?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时,可以让学生设身处地想想,如果你是菲利普夫妇,你会与于勒相认吗?
  阅读教学中的入情入景的深入思考与体味,虽没有直接作用于写作教学,但形成的思考习惯,却能使学生变得具有思想性,而勤于思想、善于思想的人是绝不会害怕写作的。
  二、“文本”的显性作用,即在写作教学中彰显文本的价值
  (一)文本成为“对话者”,促成写作需求
  当前学生写作困境产生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写作对话对象的缺失严重(《钱理群教育新论》),而文本,正好弥补这个缺失。当我们命题一篇作文时,学生的写作是无生命的,纯粹的写作技巧训练,而当文本的出现引起学生与作者对话、与人物对话,甚至于引起他们与社会与人生的对话冲动时,那写作就成了真正的“心灵对话”、“生命独白”了。所谓的“写作素材很缺乏”,那是无稽之谈了。
  学完《羚羊木雕》,让学生分别代文中的人物给对方写封信。学生们有谈“友谊”的,有谈“沟通的重要性”的,有谈“爱的方式”的,有谈“价值的定义”的,精彩纷呈。
  学完《风筝》,让学生选择“童年”、“弟弟的遗忘”、“鲁迅的爱”或“鲁迅的遗憾”任意一个话题写一篇文章。学生能主动联系自己或当今社会的教育制度,甚至联系中国传统教育造就的弊病,自然有话想说,有话可说,说自己想说的真话。有一个学生索性把文章题目取为《弟弟,我想对你说》。
  看完《朝花夕拾》,让学生用笔谈谈自己的童年,或人,或事,或物,大家一起交流、分享,此时,对话者为自己,为同学,为老师。展现自己,与生命对话,与人分享,与世沟通,写作的本质就回归了。
  (二)用文本打开学生写作思维
  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课过于重视“语言知识技能”的训练,却忽略了对学生写作思维的培养。抹杀思维意味着泯灭个性,学生只是漠然地堆砌教师所提供的技巧与材料,却没有通过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周围的生活,当然也不可能在作文中影射自己的灵魂。“写作是思维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思维贯穿整个写作过程,没有思维的尝试就没有写作的。”(朱行能《写作思维学》)文本如果能形成对学生思维的冲击,促使其思维的主动,那还怕学生无话可说吗?
  例如,在写以“诚信”为话题的文章时,学生千篇一律地说着诚信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这是为什么?毫无疑问,因为学生没有真正与“诚信”有过心与心的交流,“诚信”二字没有促使学生思维的诞生。此时教师若用《信客》中小信客的事例进行引导:他发现自己的老乡在外面包二奶之后,不仅不说出实情,反而对巡警对所有来保释他的人撒谎,以及他后来当了教师,成了名校长,死后还有多好多人来吊唁他,如此可以冲击学生的思维。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马上联系起自己身边的诚信与不诚信之事。“诚信与善意的谎言”、“这个社会需要诚信吗”、“诚信与我,我与诚信”一个个话题的产生,其实就是思维打开的结果,思维一旦打开,有血有肉的真心话就犹如开闸之水滔滔不绝了。
  再如,一位学生在连续几篇的随笔中,强烈批判了现在教育制度扼杀人性的一面,把现在中国的教育制度与西方的教育制度相比,并且还引用了《五猖会》的结尾。改完作文后,笔者让他思考《我的母亲》中胡适的成就与他母亲的教育,傅雷的教育与傅聪的成就,儿童读物《妈妈,我爱你》中小鸡叫叫母亲的两张脸。此后,那位学生在自己的思维的广度上有了大大的改善,并且在一次考试作文《换个位置》中,深刻地剖析了自己思维的变化,写作真正成为了“生命写作”。
  (三)向文本学语言,向文本学体例等。
  记得曾经看到过一篇文章,介绍了如何让学生模仿《水浒传》的半文半白的语言风格,使学生的文章水平大大提高。也经常看到在《乡愁》、《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等公开课上,执教者让学生模仿文章的样式,试写自己的话题,效果非常不错。
  文本之于写作教学,无非是多了一种选择,多了一种资源。如果教师能够依托文本资源,精心选择文本,充分调动学生情感,打开甚至拓展学生思维,引发学生真实的写作和生命的写作,那必将为写作教学提供一种新的教学思维,产生积极意义。但是,如何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真正完美地结合、有效地结合,还需要教师积极探索、不断实践、努力反思。
  (陈珉 浙江宁波国家高新区信懋学校 315103)

浅谈“文本”之于写作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