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2年第1期 ID: 163329

[ 孙娟蕊 文选 ]   

初中语文新课导入例谈

◇ 孙娟蕊

  导入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每当我们组织学生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老师总要设计一段独白或一段对话,把学生引入课文。略一看,这似乎例行公事,无足轻重,充其量起一个过渡的作用;细一想,里面却大有文章。同一篇文章,不同的导入,就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同的影响。
  下面是两位教师分别教学《大自然的语言》时的“导入片断”:
  【案例一】
  师:同学们,什么是语言?
  生:(没有人回答)
  师:语言是人们的交际工具。我们今天学习“大自然的语言”。有谁能说一下“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意思?
  生:(仍然没有人回答)
  师:下面我们看课文……
  在案例一中,老师只给学生从概念上解释了语言,准确地说,是解释了人类的语言,并没有与课文标题“大自然的语言”发生联系。那么,“大自然的语言”究竟是怎样的含义?学生仍然理解不了。因此,这样的导入对学生理解课文并无帮助,甚至是浪费课堂上的时间。
  【案例二】
  师:同学们,谁能说说我们人类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生:语言就是人们平时说话。
  师:语言的功能是什么?
  生:表达自己的思想。
  生:告诉别人一件事情。
  师:好!刚才大家弄清了两个问题:一是“人类的语言就是平时的说话”;二是“人类的语言能告诉别人一件事、表达一个意思”。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那么,同学们想一想,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大自然的语言能告诉大家什么?下面,我们通过学习课文来弄清这些问题。
  在案例二中,教师利用类比的方法,把我们人类生活中的语言现象同课文的内容巧妙地联系起来,使学生在阅读时易于感知课文内容,把握重点。学生一读就会明白大自然的语言原来指的是鸟语花香、草长莺飞等自然现象。大自然的语言会向人们预报农时,帮助人们安排农作物区划、选择造林日期等,对农林业的发展具有广泛的意义。
  由此可见,导入的设计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那么,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如何选取恰当的切入点设计导语?兹举例介绍几种方法,以求抛砖引玉。
  一、类比导入
  类比导入就是从现实生活中选取与课文内容相类似的现象或事情做“导语”,深入浅出,把学生引进课文,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案例二中已有介绍,不再赘述。
  二、兴趣导入
  兴趣导入就是老师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导语,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情感。例如,教学《苏州园林》一课,老师可进行这样的导入:
  师:同学们,民间有句俗语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那么苏、杭指的是?
  生:苏州和杭州。
  师:看来这苏、杭二州真是个好地方,可以和传说中的天堂比美。特别是那苏州园林,可是我国有名的园林——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还有那花草树木的相互映衬……不论你站在哪个角度去观赏,呈现在眼前的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同学们有没有人去过?
  生:没有。
  师:那么,老师今天就带领同学们到苏州园林旅游一次,去领略苏州园林风景之美,去体会苏州园林美的奥妙。(板书课题:苏州园林)
  师:(范读课文)……
  三、背景导入
  有些文章,比如鲁迅先生的文章,写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之下,往往具有特定的含义。那么,我们就需要把介绍时代背景作为“导入”,让学生在“背景”下理解课文的思想意义。
  下面是教学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时的课前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鲁迅先生的又一篇小说《孔乙己》。(板书:孔乙己)
  小说取材于清朝末年。当时,政府腐败,民不聊生,科举制度仍在盛行。少数读书人通过“科举”爬上了统治地位,而多数下层知识分子穷困潦倒。但是,他们思想昏沉、精神麻木,执迷不悟地冲着“科举”二字一直走向自己人生的穷途末路。小说中的主人公孔乙己就是作者塑造的一个活生生的典型。
  到1918年,封建帝制已被推翻,但封建势力仍然统治全国;科举制度虽已废止,但封建文化和教育仍根深蒂固地毒害着广大人民。这年的冬天,鲁迅先生写下这篇小说,对其进行了无情地控诉和有力地抨击。
  下面老师先给大家范读一遍课文……
  四、情境导入
  文章万千,风格各异,有的以景引人,有的以情感人。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前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例如,学习朱自清的《春》一课时,笔者以这样的方式导入:
  师:春天!同学们都熟悉这个季节吧?
  生:熟悉。
  师:谁能给说一处春天的景象?
  生1:春天里百花开,满山遍野姹紫嫣红。
  生2:春天,村外的小河边一片新新的绿。
  生3:春天,人们都换了春装,显得格外的精神。
  ……
  (同学们兴致勃勃,言犹未尽。)
  师:好!同学们都说得很好,能用简练的语言把春天描述得如诗如画——的确是这样。春天是一年的开始。春天的一切都是新的;春天的一切都是美的;春天的一切都充满无限活力和勃勃生机!
  下面,同学们翻开书,让我们一起走进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天!
  ……
  孔夫子说“因材施教”,我们语文课的导入也应“因文而导”。归根结底,要有助于学生对文本思想意义的理解与领会。
  
  (孙娟蕊 河北省宁晋县东城实验学校 055550)
  

初中语文新课导入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