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初中语文教学明确提出:“学习语文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文化素养。”这句话强调了语文基础知识对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作用,为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正确处理基础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指明了方向。
知识是学生形成能力的基础与前提,能力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与深化,它们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充分地利用基础知识,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现以《孔乙己》(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一文的语段为例,简述几种形成阅读能力的途径。
①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②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③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④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9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 ……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
一、知识迁移的途径
在阅读过程中,将已学的语文基础知识移植到具体的阅读文章或语段中,从而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如学生阅读上例语段,就能自然地根据已学的有关基础知识,发现重点的字“绽”与“淀”、“锭”的音与义不同,重点词“君子固穷”中“固”与“人固有一死”的“固”义不同,“排出九文大钱”的“排”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根据已学的修辞知识,便可以从中发现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即“能算偷么?”(反问)。倘若学生没有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就难以在阅读中思考这些问题,因而,通过已获得的基础知识的迁移来解决阅读中的有关问题是学生形成阅读能力的途径之一。
二、知识引伸的途径
运用已有的基础知识进行扩展、引伸,从而解决问题。阅读材料中的有些问题仅通过基础知识从直观上去解答是难以实现的,必须借助对基础知识这一媒介的引伸。如上例中,要理解“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一句的含义,则可通过语法知识句子成分这一相关基础知识,抓关键成分、关键词语,分析出句子的主干为“孔乙己是人”。是怎样的人呢?“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两个定语成分限制宾语,前者从喝酒的方式、衣着,表明他的身份及所处的社会地位,后者表明他的特殊性。故此,其含义可归纳为:此句概述了孔乙己特殊的社会地位及身份。
三、知识再现的途径
阅读中通过及时、准确地联想再现已掌握的知识,对其进行筛选,从而达到解决阅读问题的目的。阅读不同的文体,可以再现出不同文体阅读的重点。比如,阅读说明文要指出其说明方法,可先将主要的说明方法再现出来,然后逐一印证、筛选。上例中,要指出所用的表达方式,在脑子里马上再现出常用的记叙、议论、说明三种表达方式,分别代入考查、验证,即可断定是以记叙为主。又如,议论文中的论证方法、论证方式,记叙类文章的表现手法、描写方法等,通过这些有限的知识,均可以用这一途径进行阅读。
四、知识探究的途径
综合地利用基础知识对阅读中的某些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又一有效途径。在阅读上述例段时,可从句子间的关系入手,步步深入,到达阅读的深层次。首先,思考①句与②③④句之间存在何种关系。要弄清彼此间的关系,必须对②③④句逐一分析,②③④句明显地使用了描写方法,究竟分别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这些描写方法又分别揭示了孔乙己什么特点?第②句抓住了“身材”、“脸色”、“皱纹”、“胡子”进行肖像描写,这一副样子,揭示出他不幸的遭遇。第③句写长衫,这是服饰(或说细节)描写,从“又脏又破”、“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揭示出他又懒又死爱面子。第④句是语言描写——“总是满口之乎者也”,由此可见,他具有读书人“自命清高、迂腐不堪”的性格。通过分析,不难看出②③④句均是围绕第①句来分述的,因此,它们之间存在着总分关系。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探究:从文段中可看出孔乙己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这样由“句子——描写方法——性格——形象”层层深究,起点浅,落点深,既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又适合学生的阅读思维习惯。
如此种种途径,并非绝然孤立独行,在阅读过程中,往往交相渗透,综合使用。教师只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扎扎实实抓好基础知识,正确地以基础知识为杠杆,善于利用基础知识这根“导火线”来引导学生点燃阅读能力的“着火点”,学生在阅读中就不会感到茫然,更不会束手无策,反而有章可循,有法可效,最终能进入阅读的较深境界,形成一种阅读能力。
(张贵芹 江苏省新沂市马陵山中学 22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