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2年第1期 ID: 163292

[ 黄小平 文选 ]   

浅谈语文教育

◇ 黄小平

  人文素质教育是真正的立国之本,强邦之本。语文教育体现的传统文化精神是对自然、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体悟的最直接的载体,它担当着传承与提升全民语言与文化素质的重任。语文教育的内容是中外的优秀文学文化遗产。它是一个知识系统,更是一种价值谱系,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对自身、他人、集体、民族、国家,乃至对人类的一种认识与社会责任感,是对美与自由的向往与追求。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十六大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它强调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语文作为文化的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具有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教学。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灿烂的文化天空中翱翔,进而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发扬光大。
  人文素质教育是真正的立国之本,强邦之本,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对人文素质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语文教学必须从应试教育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从教材、教法、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方面进行改革,由单纯传授学科知识转向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塑造民族灵魂的轨道上来,承担起人文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
  民族是具有血缘关系和地域文化特征的人种群体,失去了自己文化传统的民族就是消亡了的民族。中华民族数千年长存不亡、衰而复兴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民族传统中文化蕴含着生生不息、刚毅不拔、博厚悠远、广大精徽、仁爱通和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正是我们今天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动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精神保证。
  在学校诸多学科中,语文教学与其他以传授自然知识和注重专业技能培养为主的学科不同,它是以语言、文字、思维训练为途径,通过对教育对象进行审美、情感和认知教育来实现心灵净化和道德提升的一门人文素质教育的学科。语文教学就是要以优美的语言和精美的文字去开辟学生的情感世界和思维空间,用理想的典型形象和真诚的教育情境感化人、陶冶人,用科学、智慧和哲理启迪人、塑造人,使人们的心灵和情感世界达到崇高的境界。语文教学归根结底是人文素质的教育,语文教学能让学生充分体会和感受到儒道佛传统文化的精神。
  一、儒家文化精神
  文学作品作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内在因素渗透到各类文学资源之中,赋予其诗情画意的自然美和人文品位。文学语言的文化品格,是创作主体的审美理想和人格精神的反映,是作品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它充分地呈现出儒家的文化思想。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甚至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代名词。儒家隆礼贵仁、尚义主智,儒家思想以“经世致用”为特色,主张积极入世,以兼济天下为己任。儒家思想是一种关于社会政治人生的思想体系,积极入世是对外在功业的追求;注重社会伦理秩序,表现出强烈的群体意识,认为“仁”即“爱人”;强调“先天下之忧而忧”,个人首先应当全身心地投入社会事业;强调立德、立功、立言,实现自我价值。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五言绝句是题咏鹳雀楼的诗作的上品,流传了漫长的岁月,为人所赞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写诗人即景生意的感受,很自然地把读者视野引到更为开阔的诗境,使诗篇闪出了哲理的光辉:站得愈高,看得愈远,人生也是这样。只有不断攀登,不断进取,不断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才能在思想上达到愈来愈高的境界,在事业上取得愈来愈高的成就。情中见理,短短二十个字,有景,有情,有理,结合得又是这样自然、完美,在艺术上可算得上是“炉火纯青”了。这首诗具有超越时空的力量,这种力量是美和哲理的统一,是客观与主观的和谐,是伟大的艺术再现和创造。 
  儒家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持乐观的态度,为士人君子设计了一条进取型的人生道路。儒家思想认为,个人的价值必须置于社会群体中才可以实现,人生只有投身社会事业才有意义,他们主张以天下为己任,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的奋斗目标,主张个人应尽可能多地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
  儒家文化的精髓:积极进取的入世态度,以人为本的道德精神,天下为公的大同构想,和而不同的兼容气度,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躬行践履的实干作风,格、致、诚、正的精微体验,修、齐、治、平的博大胸怀,克己安人的自律仪范,重义轻利的仁侠风徽。孔子开创的儒家的价值观,以“仁”为基本取向,注重道德的完善和人格的提升,强调人应积极进取,积极投身于社会事业。
  儒家文化的精神,往往表现出对大宇宙生命本体作道德伦理内涵方面的执着追求,是一种对人的社会生命(群体价值)、道德精神的高扬。在文学作品中,儒家哲学往往会构成光彩照人的群体价值规范,具有以善为美、善高于美的人生取向;表现出天人合德、知行合一、情景合一的理想,具有积极入世的功利性,甚至表现出深沉博大的历史人生感与浩然正气感。
  二、道家文化精神
  文学语言的诗性表达,包括情思、意象、语言、画面、格调、氛围以及诗、史、思的美学韵致等多方面。游记文学语言诗性是在诗情画意中达到的一种身与心游、物与神游的完美,这种完美充分体现着道家文化哲学的内涵。
  道家思想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是宇宙运行的总规律,主张背弃仁义、废弃毁智,体现出鲜明的超逸之风。道家提出了“天道”、“无为”的思想,进而提出“超世”、“顺世”、“游世”的自然境界。道家的“自然”,具有两重含义:一是指与“人类”对立的自然界和自然现象意义上的自然,也就是今天所讲的大自然;二是指与造作、雕饰相反,就真淳、质朴、清新而言的一种艺术风格,第二义源于第一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中“道”就如同自然物一样是自在之理,本身是“无为”的,不带任何功利目的,道“化生万物”也不是外力使然,人工造就,也不是自具功利目的的作用,而是所谓的“道之尊也,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之道。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庄子认为天地万物都具有自然美,这种天然的美才是真正的美。道家“法自然”的观点,将大自然视为道的源泉、道的榜样,甚至是道的化身,使人对自然山水的观念由“物主”转为“物本”,由“内视”转为“外观”。道家思想以自然、超脱为特色,主张超旷出世,以逍遥自适为理想。道家文化追求人生的永恒与自由,把长生不老、与自然宇宙的和谐相处看作最高境界。如陶渊明的《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中描写了自然恬静的田园风光和自然纯朴的田园生活,反映了诗人恬淡闲适的生活情趣和悠然自得的超脱心境,一方面强调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重视人和自然的统一与和谐。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是面对着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的。从本源上说,人的生命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是由于人们把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来,在虚幻的、毫无真实价值的权位、名利中竞争、追逐不已,生命才充满了得失、喜忧无常的焦虑与矛盾。因而,完美的生命,只能在归复自然中求得。陶诗崇尚自然,平淡天真,含蓄隽永,从真实的田园生活实践体验出发,把朴素真切的生活情趣上升为道,达到对大宇宙生命中自然本体的深层体悟。
  道家文化精神从自然出发,通过对自然母体的回归构造了一个人与宇宙万物同源一体的高远超迈的境界,为人的本真生存安置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境域,对人类的生存作出了形而上的沉思,为提倡个性解放、人性自由的人文精神,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思想原创力。
  三、佛家文化精神
  佛家文化追求对人生苦难的解脱,探求生命的本质,以顿悟成佛为最高境界。佛教是一种将宗教信仰和哲学思辨互相渗透、高度融合的宗教体系,哲学思辨(佛学)成为宗教信仰(佛教)的论证工具,宗教信仰则成为了哲学思辨的结果。
  中国佛教,俗称为禅,全称“禅那”,意为“静虑”,就是用静坐思维的方法,以期大彻大悟,其目的都是为了在宁静的心灵中获得纯净无我、万象混化、物我合一的涅槃之乐趣。如苏东坡的《月夜与客饮杏花下》:
  杏花飞帘散馀春,明月入户寻幽人。褰衣步月踏花影,炯如流水涵青苹。
  花间置酒清香发,争挽长条落香雪。山城酒薄不堪饮,劝君且吸杯中月。
  洞箫声断月明中,惟忧月落酒杯空。明朝卷地春风恶,但见绿叶栖残红。
  这首诗写明月下的幽淡小景,前两句描写暮春之夜,随风漂落的杏花、寂寞的月,透过花间,照进庭院,来寻觅悠闲雅静的人;“步月”代表月光,“踏花”是月影,“炯如流水”是月光,“涵青苹”是指月影,这两句描写了一个清虚、宁静、空灵而飘渺的超尘境界,颇具禅味;“花间置酒清香发,争挽长条落香雪”写出了赏花与饮酒的强烈兴致;“山城”二句突出爱月之心;“洞箫”两句中凸现作者的“惜月”之情;最后二句,月落空杯,夜将尽矣,在此句中寄寓了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感慨。此诗情景交融,富有理趣,“明月入户寻幽人”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表现明月无人之景,有空灵、清凉之感,无禅语而颇有禅趣。
  禅宗(中国佛家)对人生的短暂亦深感痛苦,但它从积极方面转向了对生命有限性的超越,通过确立“无生”观念而将个体生命的有限性融入到宇宙生命的无限性之中,力图使人于人生的短暂中体验出生命的永恒。禅宗以自然主义态度对待生命,既不伤害生命,亦不刻意求生;在处世原则上奉行无为之道,力图通过修持而使主体心境与客观环境达到和谐统一,使主体的心理状态与现实社会的行为准则自然协调。禅宗在主体与现实世界之间建立了一种密切的联系,其基调是主体顺从现实世界。禅宗的自然是一种心灵的自由,表现在从宏观上来超越经典、偶像,超越好恶取舍是非判断,超越主客对立,超越生理欲望等方面。
  禅宗精神认为,世界是动中的静,是静中的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其境界体现出心性的深邃和灵动,显示出一种空灵美:在对大自然的审美活动中,超越了时间、空间,与宇宙沧冥悠然心会,化为一体,以博大的心胸去体验宇宙空间的浩渺无际之美。
  文学作品的意境中内涵着儒、道、佛三种哲思的审美境界,这种审美境界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天人合一的大宇宙生命本体作深层探索与认同的三种历史形态,其核心内容表现为对道德本体、自然本体、心灵本体的探寻和追求。
  文学作品是人类灵魂闪烁、游荡的的空间,是人类精神发育、升腾的圣殿,它以语义的生成、情感的表现、意象的建构为表征,产生着持久而特殊的震荡。文学作品的文化品格是创作主体的审美理想和人格精神的反映,是作品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
  传统文化要通过语文教学传承,在传承过程中应对传统文化加以选择性的吸收与扬弃,以便不断地发展、超越与创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中,要培养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语文教学担负着传承传统文化的职能,它传递着许多超越时代的优秀的文化,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载体,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过程。
  语文教学体现的儒道佛传统精神是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体悟的最直接的载体,它担当着传承与提升全民语言与文化素质的重任。语文教学的内容是中外的优秀文学文化遗产,它是一个知识系统,更是一种价值谱系,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对自身、他人、集体、民族、国家乃至对人类的一种认识与社会责任感。
  
  
  
  
  (黄小平 云南红河学院 661100)
  

浅谈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