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析苏教版《写作》选修教材体系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以文体技法和内容题材二维组元的教学方法组合,同步设置了“写在前面的话”、“选文阅读”、“写作实践”、“写作要求”四个板块,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苏教版《写作》选修专题“借我一双慧眼——观察、选择、提炼”,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懂得观察生活在写作活动中的重要意义,能在平常生活中逐步养成观察生活、积累素材的习惯,并学会观察生活的一般方法与手段。通过学习,掌握表现生活、提炼主题的一般方法。
一、教材体系分析与教学方法组合
(一)教材体系分析
《写作》选修教材分为“走进现场”、“活动体验”、“写作实践”、“资料链接”四个板块。
1.走进现场。通过阅读朱自清的《白马湖》与丰子恺的《吃瓜子》的精彩片断,让学生体会到:只有细致地观察生话,才能把文章写得具体、生动。
2.活动体验。通过阅读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贾平凹的《静虚村记》、鲁田的《木屐》、学生习作《“爱”在心头口难开》,让学生领悟到:写作要选准观察的角度,用“心眼”去观察,选材要严、开掘要深,要写出真实的文章。
3.写作实践。给出了三个自选写作题,并要求从选材的角度阅读比较两篇同题作文《家》。
4.资料链接。提供鲁迅的《答北斗杂志社问》与老舍的《从记事练起天天练认真练》两篇文章,供学生参考,加深他们对观察、选择、提炼间关系的理解。
教材的四个板块,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构成一个循序渐进的写作实践过程。每一个板块都有文章阅读并配以思考题,将写作知识、范文例文和写作练习融为一体,让学生在读读、想想、写写中学习写作知识,通过实践获得写作体验,通过感悟提高写作能力。教材重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为写作实践提供了有效操作的平台。
(二)教学方法组合
《写作》选修教材,以文体技法组元,包括写作态度、写作准备和写作技巧等内容。而必修教材各模块中的写作专题则以人文话题组元,写作主题随阅读专题命制,规定题材内容,自选体裁写法。这两者正好可以优势互补,组合使用,所以笔者采用了以文体技法和内容题材二维组元的教学方法,既可以突出文体技巧要求,又可以强化话题写作。除此之外,笔者还参照《写作》的体例结构,在每个教学专题内同步设置了以下四个板块:
1.写在前面的话。介绍本专题写作知识技法。
2.选文阅读。选文要配合相关专题,既要体现文体技法要求,又要围绕题材内容,让学生在阅读中具体感知专题主旨。
3.写作实践。规定写作题材内容,启发写作思路,预设写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给出指导建议。
4.写作要求。明确作文题目和具体要求,让学生明白如何选材、立意、构思,掌握写作要领。
二、《写作》选修专题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观察、选择、提炼”是《写作》专题教学的总体目标,它可细分为三个循序渐进的子目标:
1.学会观察的一般方法与手段,能实现“写得具体”这一初级目标,并努力做到“写得生动”。
2.学会将自己融入观察的对象,学会“寓情于景”的写作技巧。
3.学会选择材料、开掘深度,学会提炼主题、表现生活的一般方法。
(二)教学内容安排
笔者将该专题教学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与“世间惟有情难画”专题打通,重点训练“观察的方法与手段”和“寓情于景”的写作技巧;第二部分主要训练如何选材及提炼主题。这里重点介绍第二部分的教学设计。
1.写在前面的话。观察是写作的基础,它是一种通过感知有意识地采集材料的知觉活动。法国大文豪福楼拜说:“对你所要表现的东西,要长时间很注意地去观察它,以便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过和写过的特点。”需要指出的是,还要对观察所得的材料作进一步的提炼,应选择那些最有价值的材料去表现文章的主旨和中心。
2.选文阅读。这里选了朱自清的《白马湖》、夏丏尊的《白马湖之冬》、铁凝的《长街短梦》、赵婕的《人能感动,就能幸福》以及学生习作《人与路》五篇文章,让学生从中体会作者是如何观察周围的事物,如何选取观察的角度合理描写环境,以及如何从众多景物中提炼出最典型的最有价值的部分。
3.写作实践。以“在路上”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4.写作要求。每天,我们都行走在路上。或许是匆匆上学,或许是匆匆回家,就在这匆匆中,一路的风景与我们擦肩而过。也许,天天重复的风景已使你麻木,造成了审美疲劳,然而,只要用一双慧眼来观察,便会发现路上别样的风景。人生又何尝不是一条道路呢?在这条青春的路上,你是否拥有过“这边风景独好”的美景呢?仅仅描写马路上的风景,或许会使文章立意较浅;大谈人生意义与价值,又可能使文章流于空洞。二者有机结合为最妙。
(三)教学步骤
1.理解福楼拜的话,比较阅读选文。朱自清认为白马湖的春日最好,夏丏尊则觉得白马湖冬的情味最深刻,对白马湖冬夜的风情有独钟。两位作家选择了他们所要表现的东西并进行了长时间的观察,发现了别人没有发现过和写过的特点。这就是从生活到写作的三个过程:观察、选择、提炼。
2.阅读赵婕的《人能感动,就能幸福》。上班路上一次偶然回望所见的风景,唤醒了作者一生中的幸福记忆,让作者领悟到了“人能感动,就能幸福”。而作者也让我们明白了生活中感动无处不在,只是被我们匆匆错过了而已。你学会感动,就会发现人生路上总会有某一处风景让你“于我心有戚戚然焉”,这就是你“想要去表现的东西”,就是观察之后的提炼。
3.阅读铁凝的《长街短梦》。朋友的悲喜遭遇不仅给作者以感动,更带给她思考,铁凝告诉我们,即使你脚下走的是一条老路旧街,也不要认定一路上不再有新奇发生,我们应该记住的不是这一路上的怨气冲天,而是哪怕细微如一束小黄花的风景,把这如梦的人生做得生意盎然。所谓“长时间很注意地去观察”,就是你被感动之后的思考,有了这些你就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过的东西,你的作文也就会别有洞天了。
4.总结。如果你从来不思考,甚至连感动都不会,那一路上再好的风景也会被你错过。让我们带着会感动的“心”和会思考的“大脑”上路,用“慧眼”去自觉发现身边的美。王国维治学有“三境界说”,观察、选择、提炼也有三个境界:一是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二是于我心有戚戚然焉;三是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5.给出作文题目:“在路上”。5分钟思考时间,要求学生调动已有的生活积累,“在路上”你首先想到了什么,然后全班交流第一构思。
6.归纳“在路上”的不同构思:(1)在上学的路上;(2)在去往某个目的地的路上;(3)在历史文化老街上;(4)在不断求索的路上;(5)在寻找精神家园的路上;(6)在人生之路上。
7.阅读2006年江苏满分作文《人与路》,辨析“在路上”和“人与路”。“在路上”,规定了你写作的情境,是在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人与路”,则着重于“人”和“路”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此的哲思。
三、教学效果与反思
(一)引领观察
注重对身边事物的观察和对生活的观察。对学生来说,最可能发生的情境就是每天上学与回家的路上。本题可以实写旅途故事,也可以写心灵的旅程,如精神成长之路、寻找精神家园之路等。学生在研习了必修一“月是故乡明”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领,可对如何观察生活和怎样选择、提炼主题有所启发。“在路上”留给学生驰骋的空间同时也具有较好的区分度。
(二)重视指导
指导学生充分交流第一构思,激发彼此的思维火花。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如《前方》的“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和《今生今世的证据》中的“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将思路拓展到人生之路,寻找精神家园之路;指导学生从知识储备中去寻找灵感,可写理想、真理追求之路;指导学生留意身边正在发生的事,古城苏州的地标——干将路上正在建设轻轨,思考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将思维能力的训练与比喻类作文的审题立意二者结合,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三)组合教法
四个板块构成一个写作实践过程,符合学生从读到写,从模仿到创造,从获得理性认识、掌握要领到实际操作的认知规律。选文典型,阅读性强,对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启发思维有很好的辅助作用,也可成为写作的范本。
(四)效果尚佳
学生在60分钟内完成的当堂作文很有水平,写作角度多、内容丰富、充满真情实意而且有位同学的习作发表于《苏州日报》。
(五)有待改进
五篇选文后应配相应的思考题,对写作知识和技法要进行简要的归纳,应指导学生提炼主题的一般方法。
参考文献:
[1]徐思源.用好教材,致力于基本能力提高——苏教版《写作》教材的分析及其使用[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8,(04).
[2]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叶至善.叶圣陶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
(陈卫华 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 215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