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380

[ 朱庆和 文选 ]   

遐思联翩醒复醉精神超脱寄余生

◇ 朱庆和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 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这首词是苏轼在因“乌台诗案”而贬居黄州时所作。史载:元丰二年(公元1079)七月在湖州任上被“以诗文讪谤新政”的罪名拘捕,先被押到京城,系于御史狱中,经过数月折磨,后被谪贬黄州,于是写下了《临江仙》。全词在纵酒狂饮之后的万籁俱寂中,独自品味孤寂,表达出独特的个性和旷达的人生观;抒发了寄情山水,放纵一生的孤愤心情,以及渴望得到精神自由和灵魂解脱的心意。
  上片记事,叙写豪饮后醉归临皋感伤落寞。“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苏轼被贬居黄州时的寓所在临皋,即今湖北黄冈县南长江边。“东坡”是他在此垦荒种地,筑室“雪堂”的黄州营地。苏轼每每与耕夫、好友开怀畅饮,聊以自慰。一日,夜饮江上醒而复醉,时近三更。“仿佛”一词,逼真地写出“酒醒”之际亦即“梦后”之时的幻觉。词人驻足叩门,怎奈家童酣睡无应声。此时万籁俱寂,只得倚杖而立,聆听滚滚江涛。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不胜寂寞。想起借酒浇愁,一醉方休的个中滋味,倍感凄清寒冷。然而,词人虽然慨叹尘世劳碌与仕途坎坷,但是并没有颓唐萎缩,而是将自己融合到大自然中,静夜听涛的旷达潇洒,正是他坦然处之的真实写照。这里,没有“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庄子》)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宣州谢眺饯别校书叔云》)的消极遁世,有的是昂首尘外、恬然自适的精神情怀。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褒赞:“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这里的“眼界始大,感慨遂深”,不妨让我们理解为是苏词的气势磅礴与胸怀博大。
  下片抒怀,感恨远离尘世喧嚣却身不由己。“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两句自我发问,是词人化用庄子的表述“汝身非汝有也……是天地之委形也”(《庄子·知北游》)及“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庄子·庚桑楚》)之意,反衬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将自己劫后余生的现实与命途多舛、身不由己、得失荣辱的过去联系了起来,思考人生的哲理。“营营”,本意为往来不绝状,这里指为功名利禄而奔忙,是词人对当下生存的思索和感叹。想平生颠沛飘泊,身不由己之时多,何时才能不为“外物”所羁绊,任性逍遥呢?史书记载:东坡二十岁中进士,入仕后奋厉用世之志,立志改革朝政,但是,因在王安石为相厉行新法时持不同政见,而后又在司马光废除新法时主张新法“不可尽废”,遂不免在仕途上屡遭排斥打击.但他“夜阑风静縠纹平”。“夜阑”一句,亦景亦情,是词人此际宁静超然心境的象征。“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写词人面对‘平静的江面,幻想着能如范蠡一样,驾一叶扁舟,远离尘世喧嚣,在江湖深处安闲地度过自己的余生。此即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之意,这只不过是体现了作者当时渴望得到精神自由和灵魂解脱的心境罢了。他虽然看透人生的生死、穷达、进退、荣辱都是相辅相依的,并以老庄齐得丧、忘祸福,以及用佛家的万物皆幻,四大皆空来解脱自己。但是“他始终只取佛道思想中‘静而达’和超尘拔俗、清新寡欲、因任自然的生活态度”(《唐诗宋词鉴赏大典》)。其实,“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李泽厚《美的历程》)因此,这绝不是消极意义上的云游,它是“物与我完全融为一体”(叔本华《世界是意志和表象》)的灵魂追求,体现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意。
  飘逸旷达与悲凉伤感交织一处,是这首苏词独特的抒情风格。全词溶叙事、议论、写景、抒情于一炉,语言直白之中有含蓄,简练传神显魅力。赏析本词尤其要领会:“苏轼豪迈不羁的心灵、热爱生活的情感和以消极形式表现积极内容的战斗方式,都在他清新流畅、触处生春的语言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宋词鉴赏大典》)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明达中学]

遐思联翩醒复醉精神超脱寄余生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