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7年第5期 ID: 356143

[ 朱庆和 文选 ]   

循理以求

◇ 朱庆和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时,首先得明确的便是试题中“开放”与“封闭”的指令,它是正确理解题目意旨的关键一着。宋代苏东坡曾经在《东轩记》中说过,“循理以求道”。这里的“道”,是名词,指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循”,遵循,意思是遵循事物的规律,才能探究出事物的本原和实质来。是的,大千世界,纷繁复杂,即使是相同的道理,然而,其出现的方式,以及变化运动的过程又各自不同。因此,我们在认识事物时,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哲理思辨和多元的思维模式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下面针对高考作文中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中材料的暗示与指令作些审题、立意的多元化解读。
  话题作文,一题多“元”的审题立意。从2005年起,虽然结束了话题作文一统天下的局面,全国各地高考作文,命题方式丰富多彩,除了话题作文之外,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命题辅以材料的作文等几种形式和谐交融,但是,话题作文仍然有着“开放”的生命力,它绝不会在2007年高考中就完全消失,估计仍有高考卷会继续采用话题作文的写作题型。不过,命题的话题材料一般不会是一元化的,很可能变成多元的立体化的义项。这将适当增加了一些审题难度。例如:
  阅读下面的作文材料,按要求作文。
  美国著名作曲家柏林,他刚进入音乐界时,并没有什么名气。所以尽管他创作了一首首动人的曲子,却很少有人欣赏。当时著名的作曲家奥特雷对他说:“如果你做我的助手,我会让你成为第二个奥特雷。”然而柏林没有这样做,“尽管我非常欣赏您,但我不想做第二个奥特雷,我只想做唯一的柏林”。
  于是我们没有见到第二个奥特雷,却记住一个响当当的名字——柏林。
  要求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以“和谐”为话题,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字数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从材料来看,作曲家柏林当初并没有瞧不起和否定作曲家奥特雷,只是想“做唯一的柏林”,因此,我们可以从“和谐是一种美,一种彼此相通的默契”;“和而不同,才是完美的缔造者”;“善和,而贵不同;和而不同,当是君子处世的原则”;“君子应善和,而贵在不同”;“把‘和’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能使我们不断学习,不断与世界融合”;“把‘不同’作为一种生活态度,能使我们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善和,成就和谐之美;贵在不同,成就美丽的精彩”;“善和,成就和平共荣;贵在不同,成就自主的独立”;“善和,成就处世圆润;贵在不同,成就锋芒的荣耀”;“善和,成就安邦立于世界;贵在不同,成就傲立苍穹笑看宇宙”;“万事万物皆如此——善和,而贵在不同”等方面立意,当然,我们还可以从“张扬个性”“学会创造”等立意上思考。
  材料作文,一题多“元”的审题立意。给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不同点在于:给材料作文所提供的材料不仅是立意构思的写作依据,而且,必须使用所给的材料,材料作文的“材料”,是考生写作的根本依据,如从中提炼观点、由此及彼联想、或者生发开去,所以这类作文在行文时必须紧扣“材料”,如果通篇没有提到“材料”,那就违背命题要求了;而话题中的材料,仅仅作为我们理解话题的一个引子罢了,写作中可以完全不用此材料。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给材料作文中的材料的多个侧面题意时,一定要注意其写作的限制性提示。一般是在全面理解材料所包含的义项后,再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写作题材。还得注意的是,如果写作要求中没有限制哪种写作体裁,我们尽可能发挥自己的擅长文体来写。不要误以为只能写成议论文。要知道而假如限制了文体,我们绝不能造成以为自从话题作文的形式出现以来,对文体的限制逐渐放松,直至“文体不限”的思维定势。再说即便是“文体不限”,也并不是说能够写成没有文体特征的“四不像”的文章,只是在文体的选择上相对而言有了“开放”的自由,有了宽松的选择空间罢了。
  阅读下面的作文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个女儿向父亲抱怨人生艰难。她说,都想放弃努力了,她厌倦了奋斗与挣扎。
  父亲把女儿领进了厨房。他往三只锅里注满了水,然后将锅挨个放置在旺火上。很快,三只锅都沸起来。父亲往第一只锅里放入胡萝卜,第二只锅里放入鸡蛋,最后一只锅里,他放入了研磨的咖啡豆。他让它们在火上慢慢地煮,一句话也没说。
  大约20分钟后,父亲关熄了炉火。他将胡萝卜、鸡蛋取出后分别放在两只碗里,将咖啡倒进一只杯子,然后问女儿看到什么了?
  “胡萝卜、鸡蛋,还有咖啡。”女儿回答。
  父亲要女儿用手去触摸那些胡萝卜,是软的。然后,他叫女儿剥开鸡蛋壳,鸡蛋煮硬了。最后,父亲让女儿喝一口咖啡。
  父亲解释道,三样东西刚才都面临着同样的困境——沸腾的水。但是它们的反应是各自不同的。一开始,胡萝卜是坚硬的,可谓心如铁石;但当被沸水煮过之后,它变得软弱。鸡蛋曾经是易碎的,但经过沸水的洗礼后,它的心变得坚硬。惟有咖啡豆与众不同,进入沸水,就把水整个改变了。“你是哪一个?”父亲问女儿。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字数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当艰难困苦敲你的门时,你将做何反应?你会是胡萝卜、鸡蛋,还是咖啡。其实,材料中的“胡萝卜”、“鸡蛋”、“咖啡”三个不同的符号代表了三种人生哲学,主要要从“父亲”对“女儿”解释的那段文里挖掘其内涵。例如从“胡萝卜”的角度,“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矛盾是会转化的”;从“鸡蛋”的角度,“软与硬”“外表与内心”“烈火之中见真心”;从“咖啡”的角度,“改变自己与改变别人”“不变的是一颗心”等。
  总之,所谓材料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只给出一些文字或图画材料,要求应试者根据所给文字或图画的内容自己命题进行写作。材料作文是只给材料不给题目,题目的确定,完全是靠应试者自己对所给材料的理解与把握而定。材料作文的出题形式根据材料内容和数量的不同,可以分为单一材料作文与综合材料作文两大类。单一材料作文,抓住其中一点即可命题写作;综合材料作文,一般提供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图资料。考生一定要根据所给的各个材料之间关系(并列关系、对比关系、因果关系等),然后进行命题写作。和命题作文不同,材料作文的具体写作过程,首要的环节便是对所给出的材料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我们不妨把这一环节称作“析材”;其次就是“命题”,即应试者根据对所给材料的具体分析拟定一个写作的标题。在此基础上认真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谋篇行文,以及修改润饰等。以上这些过程,最好先用草稿纸列出写作提纲和初稿,然后再修改誊写到考试卷上。
  命题作文,一题多“元”的审题立意。比起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来说,命题作文有相对的封闭性。从2006年各省市命题作文来看,命题作文的个性增强了,内容也变得丰富多彩了。2007年命题作文可能会有新的发展。这里所说的“发展”有两层含义:一是采用命题作文题型的高考卷的数量可能有所增加。当然,增加的数量应不会太多,因为今年就几乎占去半壁江山了。二是指命题作文的结构形式会有所改变,可能会吸收一些话题作文的优点,给考生以较多的写作自由。今年,北京卷就已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也许将有更多的命题组会沿着这个方向迈出更大的步伐。
  阅读下面的作文材料,按要求作文。
  人生犹如一篇长文,那就应该给它加上标点。这样,才能段落分明,表意清楚,写出人生的灿烂篇章。
  “问号”是我们探询知识、追求真理的金钥匙;“惊叹号”是对生命雄风的高扬;“省略号”是复杂走向单纯,是由肤浅走向深化,是洒脱是豁达,是人性的坚强;当然,在人生的“长文”之中,也应该特别注意划一个圆满的“句号”。
  请你以“人生”为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提示]这个材料用三种不同的标点,形象化地诠释了人生不同阶段和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如果从人生的几个阶段去思考,那么,怎样走好人生的每个阶段的路程,当然,先立好人生的目标。那就要问立什么志,怎样立志?因此,是问号。立意“有志者立长志”这是思考的要义;当我们为之奋斗取得了一个个辉煌的成果时,那就像人生的“惊叹号”,立意“有志者事竟成”;而当我们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或者沿途风光无限时,我们又要有所取舍,那便是人生的“省略号”,立意“人生要有所选择”;而生命总是有极限的,当我们回首往事时,圆满结束其历程,那就是人生的“句号”,立意“无悔的人生”,等等。
  最后值得强调,2007年高考《考纲》“作文”部分的“发展等级”的内容又发生了变化,在“丰富”这一要点中增添了一项内容就是“论据充实”,它弥补了在此要点中只强调形象而弱化思维的不足,变“残缺”为“完美”。增加了“论据充实”,意在引导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善于积累论据,在考场上要善于应用论据,且能做到精要熨帖。从这一点来说,作文题目中的材料更应该作为我们在临场作文中打开思维通道,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基础文本。
  [作者通联:江苏盐城明达中学]

循理以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