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11期 ID: 157496

[ 蒋红梅 文选 ]   

朗诵技能训练模式

◇ 蒋红梅

  朗诵是把书面的文学作品,转化为表情达意的有声语言,引起听众共鸣的一种语言艺术。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诵训练,对培养其人文素养,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普通话语音训练
  普通话语音训练,是提高学生朗诵技能的第一步。既要进行声调、声母、韵母、音变训练,更要讲究科学方法。
  1.普通话四声调训练。夸张四声训练法,选择“清正廉洁、英明果断”等词语,让学生大声反复练读,体验四声调发音技巧。
  2.普通话声母训练。采用声旁类推法,由学生选取平舌音与翘舌音、唇齿音与舌根音为声旁的字,做成声旁类推卡片,记忆练习,掌握其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3.普通话韵母训练。采用“辨音诗”练读记忆法,例如把“en”韵母代表声旁编成诗歌“怎肯轻言愤世,说甚看破红尘,无病呻吟何其益,空负好时辰。问人生真谛何在?奋进是根本!”,让学生进行在有趣的记忆中,掌握前后鼻韵母发音规律,克服发音缺陷。
  4.普通话语流音变训练。轻声、儿化、“一”、“不”、上声和语气词“啊”等变调训练,内容复杂,采用词语听辨、绕口令练读等方法,让学生掌握语流音变规律。
  二.科学发声技能训练
  提高朗诵技能,既要会说标准流利的普通话,也要掌握科学发声技巧,使语音既准确、清晰,又响亮、圆润,具有一定的磁力。
  1.呼吸气技巧训练。朗诵表达中的亮度、力度以及音色的甜润、优美,主要取决于气息控制和呼吸方式。采用意念吸气、喊人呼气训练法。例如,以发音响亮的音节组成人名“张红”、“王京”等,让学生由近渐远或由远渐进地呼喊,达到气息控制之目的。
  2.共鸣控制训练
  (1)口腔共鸣训练,采用单韵母i、u、e、o发声,把声音从喉咙中“吊”出来,使其能“站得住”。
  (2)胸腔共鸣训练,选一句话,先用低调说,再一级一级地升高,然后再一级一级地下降,体会胸腔共鸣的加强。
  (3)鼻腔共鸣训练,做半打哈欠状打开牙关,提起上腭,再缓缓闭拢。
  三.良好心理素质训练
  朗诵是一种复杂的生理与心理过程,要想获得理想的效果,除了要求朗诵者具有较高的思想水平、文化修养、表达能力之外,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朗读训练时我们应多想办法进行心理训练,使朗读者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朗诵技能训练
  朗诵技能训练,包括形象感受、逻辑感受、内在语运用,以及停顿、重音、语调、语速等副语言运用。
  1.内部心理状态训练
  (1)抓“实词”,朗诵句子。例如“天冷急了,下着雪,又快黑了。”(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重点训练形象感受,使句子中的“实词”刺激自己的视觉、触觉等感官,在内心跳动起来,形成“内心现象”,并透过白纸黑字,产生视觉想象,看到“雪花、天黑”,从而感到“冷极了”。
  (2)抓情感基调,朗诵作品片段。例如“……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重点训练内在语运用,使反义的内在语在文字下面滚动,再现小女孩因冻饿而死的悲惨结局。
  2.外部表达技巧训练。听范读,指出停顿和重音所在的位置。例如“……但他们那种不畏风霜的姿态却使人油然而生敬意,久久不忘。当时很想把这种感觉写下来,但又不能写成。”(陶铸《松树的风格》)体验“久久”后的停顿,是为了把听者带入过去;“不忘”后的停顿,是为了使听者进入遐想;“当时”两字重读,是把听者从遐想中带回现实。
  朗诵是一种传情的艺术,更是提高演讲与口才技能的基础。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朗诵现状,采用实用、科学的模式和方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蒋红梅,湖北襄樊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朗诵技能训练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