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11期 ID: 157505

  

作文教学之我见

◇ 冉 娟

  说到作文,着实让师生们苦恼:学生苦恼的是,在特定的时间,面对一个特定的作文题无从下手;老师苦恼的是,每天课表上规定的一周一次作文课,不知该训练学生去写什么,即使写了,似乎也达不到预期的要求。
  其实,大可不必苦恼。笔者认为,只要施教者理解作文,理解学生,一切困难都能迎刃而解。
  一.理解作文
  作文不是无源之水,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要想让学生写出血肉丰满、主题鲜明的作文,就得让他们走进生活,热爱生活。初中的课程很紧,数理化外和政史地生,老师的“硬性要求”着实让学生们倍感身心疲惫。这时,再让他们写一篇亲近自然,感受美好生活之类的文章,他们只有“为写文章强颜欢笑”了,没有热情的作文,写了又有多大意义?作文的形式多样,何必拘泥于作文本呢?作为老师,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试试。
  1.改“笔头作文”为“口头作文”。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让学生敞开心扉谈谈他们的感受、聊聊他们的最累最乐最烦最恶和最想的事,听听他们的建议。若是班主任,正好利用这个机会,做一下同学与各科老师之间的沟通协调工作。不仅有利于各科的有效学习,还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们感到老师是他们的贴心人。有人说,喜欢一门学科,是从喜欢一个老师开始的,这句话不无道理。
  2.改“笔头作文”为“听读鉴赏”。乡村学生的生活比较枯燥,接触外界的机会较少;因此,老师要努力创造机会让他们去听、去读、去品味同龄人的优秀作品和名家名篇,感受他们的生活,努力为自己的生活注入新的内容。如果学生能结合自身的实际,借鉴创新则更好,“感之于心,方可形诸于笔”。
  3.突破“表”的窠臼,随时随地作文。生活是流动的水,因此,作文课当“随波逐流”,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因势利导。譬如:讨论最热烈的课,最感兴趣的课,第一次做实验,首夜住校,评寝室新星,哪位犯错了,哪位有难了等等,只要发觉学生有话说,有情感要释放,就随时作文,学生言之有物,自然成文。
  二.理解学生
  1.营造语文大课堂。也许在许多学生的心目中,老师似乎只对分数有感觉,与分数一样的无情。“三点一线”、“试卷如雪片”的枯燥生活也难怪他们会这么想,作为教师不能老用“为你们好”、“心有余而力不足”来安慰学生,要为他们做一些轻松愉快的乐事。比如:举办一些歌咏会、辩论赛,配合语文教材的书画展、小品表演等,同其他班进行各类球赛、棋赛,看电视剪辑等。这样,既丰富了他们的生活,愉悦了他们的身心,还为了写作积聚了素材。
  也许有人会狭隘的认为,语文课没了,而我个人认为,这才是真正的语文课,更有情感的语文课。
  2.少苛求,多鼓励。写作最应追求的是真实,这是作文的生命。教学生写好作文,是对写作者综合能力的启蒙训练,这个过程也是训练一个人心灵的过程。因此,作文的过程也是心灵成长的过程,若一味追求所谓的漂亮文章,很容易让学生胡编乱造,甚至生搬硬套,让学生“误入歧途”。也许有的老师认为,学生率真的文章似乎太肤浅了。殊不知,深刻是时间和经历的积淀,初中生年龄尚小,生活阅历有限,“好的跤手是大地摔出来的”,没有屡仆屡起的过程,哪来深沉地情感?作为一个教育者,目光应该放长远些,为追求深刻制造深沉,将会失去率真失去自我,这样,得到“深刻”的损失太大了!
  有些老师喜欢华章丽篇,连自己都看不懂的却被认为是好作品。本人不敢苟同。“文如其人”,朴素之人写朴素篇章,把内心的真实感受说出来,这便是质朴平易之美。白居易的“平易”,千百年来依然受人垂青!只要学生能健康、自然、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教师就应积极鼓励。至于文字的锤炼,可逐步训练引导。
  作文无定法,作文也无定课,为作文苦恼的老师们,不妨跳出“课表”去理解作文,理解学生,迎接我们的必将是灿烂的新天地!
  
  冉娟,教师,现居湖北建始。

作文教学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