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11期 ID: 157509

[ 林国清 文选 ]   

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 林国清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理论必须和实践相结合。一方面,实践只有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另一方面,理论只有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才能变成物质力量。再好的理论如果不和实践相结合,也是毫无意义的。基于这种认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既要重视实践,又要重视理论,要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中学作文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写作的基础知识和方法技巧,了解常用文体的写作要求,并通过写作实践训练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但是,纵观长期以来中学作文的教学状况,我们不难发现它的致命弱点所在:由于课时安排的限制和应付各种考试,作文教学只强调写作实践,而忽略了写作理论的教学。即使有理论指导也是零敲碎打,仅限于每次作文反映出的问题层面上说说,学生作文没有反映出的问题就避而不谈,这样一来,写作理论和写作实践就无法紧密配合,学生也得不到更有序更有效的理论知识的武装和引导,写作能力也就无法提高。
  那么如何根据有限的课时,在作文教学中把写作理论和写作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让他们的写作能力在各自的水平上再提高一步呢?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做了一些粗浅的探索和研究,现归纳如下:
  一.理论教学:在有限的课时中精细安排
  著名学者钱穆说过:“不知文不能文者应当有法以导之。”朱自清教授也说过:“有了指点方法的书,仿佛夜行有了电棒。”这“法”和“电棒”指的就是人们把写作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加以概括,形成的知识体系——写作理论,它能够对写作实践起指导作用。如果在作文教学中,正确地引导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写作理论的重要作用,并在写作过程中能自觉地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那么就可以帮助学生减少写作中的盲目性,少走一些弯路。
  中学阶段,每个学期都安排作文训练八次,片断作文若干次,除了文体写作训练以外,还安排写作专项训练,如观察和认识,根据材料确立中心等。由此不难看出,写作理论的教学是必不可少的,然而,课时有限是一大矛盾,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能学到有序而又有效的理论知识,并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后面的写作实践,我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整体的安排:
  首先,理论教学和课文讲授“齐步走”。现行中学课本有一个显著特点,单元之后安排表达与交流。因此,我在教学中首先根据单元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课文教学与写作重点,并联系学生以前学过的有关知识,授课时先对单元的文体知识、写作的基本手法和技巧进行概括介绍。当学生基本理解之后,再以课文为理论指导的依据,边分析课文边指导写作,紧紧抓住“课文重点写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等几个问题进行启发讨论。从而让学生学懂内容,感知其写法上的特点,逐步悟出各种文体写作的“格”来,成为自己写作的借鉴。这样从感知到认识,既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课文的内容,又让学生获得了指导写作实践的理论知识。
  其次,重视写作前的系统理论指导。写作训练指导,是在教师统一安排下,指导学生按一定的目的和要求进行写作。写作前的系统理论指导,是指教师在学生动笔前依据此次作文命题的特点和要求给予学生切实的系列理论指导。这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最经济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动笔作文前,学生思考力最紧张,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些时恰到好处的理论指导,可以激发学生写作的最大兴趣,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根据这一心理特征,在作文题选定之后,先让学生思考一番,接着请不同类型的学生相互交流文章的中心立意,题材内容、结构提纲。这样一来,既了解了学生的写作思路,又能及时针对薄弱环节,再作微观调控指导,如指导审题立意,提出有关选材组材的要求,点拨有关开头与结尾、过渡与照应等技巧和方法。让学生在这一系列理论指导下,比较自已写作各处环节设计的优劣,增强写作信心。实践证明,这种写作前的系列理论指导,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定势,可以缩短学生对写作规律的摸索过程,可以让学生写得更快、更好。
  上述两种方法,可以把看似抽象的写作理论知识渗透到具体的教学过程,尽量做到深入浅出,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又有利于加强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和分析评价能力,从而帮助更好地理解掌握这些理论知识,为自已的写作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践训练:有效转化提升写作能力
  写作实践不仅是我们建构写作理论的出发点,同时也是理论意义的归宿点,重视理论教学,并不意味着我们轻视写作实践,相反,在作文教学中,我们注重的是写作理论与写作实践的密切配合,通过加强写作实践让学生将所学的写作理论转化写作能力。然而要顺利实现这一转化,关键则在于教师指导下的写作实践训练。
  基于上述的认识,在作文教学中针对我校地处山区,农村生源多的实际情况,切实加强实践环节,帮助学生以理论为指导,反复进行多方面的实践活动。
  (1)指导观察,摄取反映农村特点的景和物、人和事。农村也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在教学时,除了从理论上讲清“观察和认识”的方法外,更注意帮助学生结合农村的特点,运用这些方法和知识去亲自实践,力求学生在现场观察时,不仅用“眼去看”,尤其要用“心”去体察,尽量摄取反映农村特点的景和物、人和事,写成观察笔记。例如,写景状物方面:可以从山川田野、家乡的特产和四季写起,如《我爱家乡的山和水》、《家乡的土特产》、《田园风光》等等。写人方面:可从家庭人员、左邻右舍写起,如《勤劳朴实的妈妈》、《憨厚大伯》等等。叙事方面:可以从农家生活,农事活动写起,如《农忙一日》、《七夕集会》等等,以上素材都是学生亲眼目睹的事情,学生写作感到有话可说,有情可抒,让人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2)组织社会调查,获取反映农村新面貌的材料。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是农村学生得天独厚的写作素材,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采用“访”、“看”、“听”的办法,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在调查中引导学生正确处理这些生活素材的内涵,小中见大,用自已的语言写出反映农村面貌变化的文章来。如《家庭的欢乐》、《田里的笑声》、《种茶(种果、种田)能手访问记》、《不找村长找市场》等都是学生写作的好题材。(3)坚持办好手抄报。办手抄报,这是多年来一直坚持开展的语文第二课堂活动内容之一,这项活动既可以促进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又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每学期办手抄报,可以这样安排:每4人为一组,组长、主编自选,刊名自拟;篇幅相当于一张《报刊文摘》,每人负责四分之一的版面;内容既有限制又无限制,有限制的是每人负责的四分之一的版面必须要有一篇自己撰写的稿件(体裁、字数不限),无限制的是其余部分由编者自由发挥;出刊时间统一,以便统一评选。每份“报纸”办好之后,将张贴于教室四周,由学生自己投票选出最好的三份,并要求选票下面就报纸的内容和形式,说明自己投它一票的理由。这项活动既丰富了同学们的课外活动,又锻炼了同学们的写作、绘画、书写、设计的能力,更培养了学生动脑动手的实践工作能力。(4)鉴赏、评论、修改并举。当前中学教学,课本上的范文都是凭老师讲解,自己的习作得失只靠老师评改。鉴赏、评论、修改都不能得到落实,学生自然只能在写作门外徘徊。因此,可将这三项活动也列入写作实践的范围。每次讲完一种文体,从布置的作文中挑选出例文,要求学生结合学过的文体知识,技巧和方法,围绕例文进行鉴赏、评论和修改,让学生从中得到正反两方面的借鉴,从中体会到“应该怎样写”和“不应该怎样写”,这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
  上述四项活动意在让学生体验生活,掌握大量的材料,再运用老师所讲授的写作理论来分析,提炼和消化这些材料,并在鉴赏、评论、修改过程中锻炼自已驾驭语言的能力,领悟写作技巧与方法,从而使写作水平产生质的飞跃。
  通过以上切实而具体的写作理论教学以及开展的一系列写作实践活动,学生自觉地将学到的理论与写作实践相结合,不论是写作能力还是阅读能力、分析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
  
  林国清,教师,现居福建宁德。

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