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语文”以经典文学作品为核心,通过引导学生感知语言文字的魅力,培养人文素养、提高审美和语文能力,为学生学好专业课程和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因此,高职语文教学,只有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使教学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一.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育要改革,语文教学要高效,转变观念尤为重要。要把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所谓教学,实际上就是师与生、教与学两个积极性和双边活动的有机统一。充分发挥“双主体”的作用,从“学”来说,学生是主体;从“教”来说,教师是主体。由于“学”的主体是学生,所以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由于“教”的主体是教师,所以教师要采取启发、点拔等一系列的教学手段,教其不知,解其所疑,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打开思维的门扉,给他们以知识、力量、智慧、享受。教学过程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自己定位成“教练”,把学生看作是运动员。敢于放手,让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大操场上,充分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操练,得到人文素质的熏陶及审美能力的提高。如讲授苏轼的《定风波》时,要求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教学目标收集相关资料,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成几个专题进行交流、研讨。由于学生自己当家作主,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课堂效率,得到了同学们的普遍好评。
二.更新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高职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无疑是在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的过程中,强化审美性、人文性。如何达到这一目的,这里有个教学问题。过去采用“灌输法”,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让教师牵着鼻子走。教师讲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多少,学多少,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不利于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使学生陷入了复习功课,完成作业任务,应付考试的怪圈。少慢差费,效率不高。其实,衡量一堂课教学效率的高低,不能只看教师讲了多少内容,学生记了多少笔记,做了多少练习,而要看学生究竟得到了多少。因此,作为高职教师,传授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因此,教师在讲课时,决不能把祖国的语言文字,讲成僵化的符号。要善于做“开窍人”,采用启发式这把金钥匙打开学生的心扉。教师讲课关键在于一个“点”字,“点”在学生的心扉上,拨开他们的心窍,使学生能够独立学习、思考。如学习《新闻》时,要求学生到图书馆找报纸、查资料,推荐一篇自己认为最好的新闻稿。在主动查找资料、研究新闻的过程中,同学们阅读了大量的有关汶川地震中感人事迹的报道,不仅找到了好新闻的基本标准、写作技巧,还在做人方面也得到很大启示。
三.培养学习兴趣、让学生学得有味。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它使人们在某一方面去顽强的追求、探索、激起热情的情绪。语文学习也是一样,让学生产生兴趣,学生就会愉快地、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也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而是在学习过程中,受教师的感染、启发、鼓励培养起来的。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非常丰富,有着特殊的感染力。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讲课时要讲得情思横溢,兴趣盎然,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学生感到学得有“味”。常言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就是这个道理。高尔基说:文章的开头如定调,一定要好。一堂课如果一开头就教得索然无味,如同嚼蜡,那么学生就难以提高兴趣。因此,在讲课时,着重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采用各种激发学生情感的方法,引导他们进入最佳学习境界。如讲授《苏武传》时,我首先请一位同学有声有色地讲述苏武牧羊的故事,以吸引学生注意力。然后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寻找答案。边看书,边研讨,调动了视觉、听觉。带领大家赏析课文时,注意运用生动的描述性语言分析人物形象。同学们反映,这样上课越听越来劲。
高职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要全面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确实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坚持两个本位——文本本位、语文本位,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动”起来,可以把语文教学引向良性循环的轨道。
蒋红梅,湖北襄樊职业技术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