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小学时代是在风云变幻的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度过的,有三位老师至今使我难以忘怀,他们是徐纯贞、施文岳和董志萍老师。
徐纯贞是一位小学语文老师,那时,她已两鬓斑白,鼻梁上总是架着一副老花眼镜,面目慈祥,待人和蔼可亲,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使她讲起课来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她特别爱讲故事,那一个个鲜活感人、寓意深刻的童话故事,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真善美的种子。徐老师还引导我在课外读了不少连环画和其他书报杂志,使我在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等方面获益匪浅。由于我的勤奋学习,再加上徐老师的精心指导和不断鼓励,我的作文便常常被徐老师当作范文在课堂上朗读,引起了同学们的羡慕和钦佩。平时我还特别注意朗读和背诵,增强了语感,这也是我能写出一篇篇佳作的重要原因。我在作文方面的成绩,为我以后从事教育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写作基础。
施文岳是一位中学语文老师,戴着一副近视眼镜,同样面目慈祥,待人和蔼可亲,他的博学在学校里是有口皆碑的,所以,他讲起课旁征博引、内容丰富。他的一堂语文课对我触动很大。那是在上鲁迅先生的一篇杂文《“友邦惊诧”论》前,施老师用了整整一节课介绍鲁迅的生平。由于崇拜鲁迅,因此,施老师对鲁迅的生平和轶闻趣事了如指掌,讲起鲁迅来激情飞扬,如数家珍,我和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被深深地感染了,还使我对鲁迅产生了一种敬仰之情。这种敬仰深深地影响了我,使我在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为实现我的奋斗目标——成为一名优秀中学语文教师而不懈努力。
董志萍是我上中学时的班主任,也戴着一副近视眼镜,朝气蓬勃,政治热情高,是一位年轻有为的优秀共产党员。虽然那时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上语文课时课堂纪律经常不好,但是,我在上小学时养成的良好读书习惯并没有改变,尤其是施老师的那堂介绍鲁迅生平的语文课,更使我意识到要重视课外阅读。我经常驻足报栏前认真看报,经常到图书馆借阅图书,还要父亲到他所在工厂的图书室给我借书,因此,上中学后,我在写作方面又有了新的起色。董老师正是看中了我的“写作才能”,才让我参加了班里的政宣组,鼓励、指导我写了不少小评论刊登在班里的黑板报上。这无形之中又锻炼了我的写作能力,提高了我的写作水平。
一个人活着不能没有梦,没有梦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人生。
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老师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他们为我事业上的腾飞输送了智慧和力量。在翱翔蓝天的艰难行程中,我始终没有忘记徐纯贞、施文岳和董志萍这三位老师,他们的音容笑貌使我魂牵梦绕。
几十年的风雨磨砺了我的意志,从稚嫩走向成熟,徐纯贞、施文岳和董志萍这三位老师的谆谆教诲始终鞭策着我在荆棘遍地、险象环生的人生道路上奋然前行。
郭仁发,教师,现居湖北十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