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11期 ID: 157489

[ 朱月榕 文选 ]   

自主性阅读浅谈

◇ 朱月榕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自主性阅读”越来越受到老师们的重视。
  一.学生“自主性阅读”的现状
  看学生的自主性阅读现状如何,我们先来看看平时的阅读教学现状。其实,尽管新课改已开展了好几年,但现在的阅读教学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学生阅读存在被动性。阅读教学的过程基本上是在老师的安排、控制之下,学生总是在老师设计好的教学环节中进行阅读,这种阅读是为回答老师预设的问题而进行的阅读,是一种被动阅读。其次,学生阅读存在单一性。阅读的材料是一样的,阅读的要求是一致的,课堂上又以齐读为主,就连早读课,有些语文老师都要求学生齐读,学生仿佛变成了整齐划一的机器,他们已没有了自主阅读的空间。总而言之,当前学生的自主性阅读状况不容乐观。
  二.学生“自主性阅读”的特点
  自主性阅读,能给学生足够的语言感知,能给他们足够的语言输入,以促进他们的语言知识的学习。自主性阅读的主要特点是:自我定标,就是指阅读文章之前,学生先自我确定阅读需要达成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再自我设计出需要解决的问题,选择适当的阅读方法,确定合理的阅读程序。自我预测,就是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借助有关信息的提示,利用头脑中贮存的生活经验和语言知识,对读物的内容、意义在阅读刚开始时有所预测。自我选择,学生只有学会自我选择,才能增强自我意识,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和兴趣爱好选择阅读内容,根据学习目标和课文语言特点选择阅读重点,并能抓住重点内容进行精读。自我监控,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或结束后对自己刚才所采用的阅读方法的效率、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及过程、阅读得出的结论等,进行自我评价和调整。在阅读过程中,可采用自问自学、自我质疑、自我答辩、与他人比较等。通过与他人阅读交流,及时调整自己的阅读进度或阅读方式,以收到最佳效果。
  三.培养“自主性阅读”的策略
  (一)改进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性阅读”能力,必须改进阅读教学模式,构建“尝试自读、交流练读、质疑问难、讨论诠释、深究赏读”的自主阅读模式。尝试自读,是学生经过自主阅读,能读通课文,读懂文章的大意;交流练读,是通过同伴间的相互阅读检测,进一步读通读懂课文;质疑问难,是学生通过自读、交流后,将尚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讨论释疑,是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列出重点且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可采用先小组讨论,后大组交流的形式,教师从中引导、点拨;深究赏读,是对文章的重点内容精读。
  (二)创造阅读条件。“自主性阅读”能力是在学生大量的课内外阅读实践中形成的。因此,我们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实践中,通过自我感悟与体验提高语文素养。例如,可以开设阅读活动课。每周设一节语文课为阅读活动课,阅读活动课的地点在阅览室或图书室;阅读活动课要有明确的阅读计划,要根据学生的水平差异,确定必读、选读、参考三个层次的课外阅读书籍;阅读活动课氛围要宽松,学生读书、写作、摘录、思考可自由选择。又如,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可举办读报新闻发布会、读书报告会,开展“人人推荐一本好书”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自主性阅读,并不是被动地阅读、消极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去发现、去获取知识,是心灵处于自由状态的阅读生活。这样的阅读,不仅使学生增长知识、丰富情感,还使学生随着阅读面的开阔不断给自我精神发展和人格个性升华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在学生自主性阅读过程中,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客观评价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了学生的发展,就让我们共同努力,把自主性阅读开展得更加扎实、有效。
  
  朱月榕,教师,现居江苏金湖。

自主性阅读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