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11期 ID: 157480

[ 毛惠康 文选 ]   

语文教师应注意教学内容的选定

◇ 毛惠康

  语文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学活动的材料,主要解决“教学什么”的问题。“教学什么”在语文教学设计(实施)中至关重要,它关系到语文教学目标能否达成,语文教学是否有效。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具有恰当的语文教学内容。但是,长期以来,如何从“教材内容”中选择、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并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这就致使语文教学中,有些问题得不到解决。比如,把课文内容作为唯一的教学内容,阅读教学只有内容的理解没有语言的品味;比如,由于对“超越教材”的片面理解,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大量的目标不明、作用不大的拓展延伸,产生了非语文与泛语文的弊端等等。那么,在具体的一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们如何从“教材内容”中选择、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以此来提高语文教学的功效呢?
  我们认为,高中语文教学内容的选定,必须关注高中学生的需要,必须依据高中语文课程目标,必须依托高中语文教材。学生需要、课程目标和语文教材是高中语文教学内容选定的三个依据。
  一.高中语文课程目标是确定教学内容的指针
  语文教材是文选型的文本。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自足性的复杂的综合体,它的内容可能涉及天文地理、人间百态,它的结构又是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合理组合,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观照,往往可以得到不同的可供学习的方面。作为一般的阅读,人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从中确定自己所需要的学习对象,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启迪,得到自己所需要的情感满足。但是,作为语文教材,它的教学内容,只能根据“语文”的需要,做出“语文”的选择——为了完成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做出富有语文学科特征的取舍。语文的特征,就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就规定了其“语文”方向。能够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就是语文课,相反,即使再精彩,也应该舍弃不用。
  有位青年教师执教《我的空中楼阁》,教师先让学生感知课文,然后自由评析佳句,欣赏语言特点。这位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偏离了语文教学目标。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他们没有将“这一篇”文章放在课程系统内加以审视,确定其教学目标和重点。《我的空中楼阁》是《语文读本》(苏教版)必修二“心灵的远游”专题中的一篇文章,那远游的历程、远游的画面、描绘远游的语言,当然是学习品评的重点。散文的阅读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的品味,走进作者的心灵,含英咀华,领会其耐人寻味处,并进而上升到意境的体会,获得丰富的美感。而这位青年教师在设计时都没有涉及,丢掉了语文教学的目标。
  二.高中语文教材是确定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
  教材内容是为了有效地传递、显现课程内容诸要素而组织的文字与非文字材料,主要面对“用什么教”的问题,是语文教材编制者为了使广大学生较好掌握既定教学内容而提供的“通常可以用什么去教”的建议。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情况是教学内容是教材内容的忠实传递,旨在将教材中的种种材料,完整如一地转交给学生。第二种情况是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也会有意识地处理教材内容,做出适当调整。第三种情况是教学内容是对教材内容的开发和创生,基于教材内容,源于教材内容,但不局限于教材内容。
  请看《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设计:
  首先导入新课,介绍作者(多媒体投影作者艾青的资料)。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理清全诗的思路,学生阅读思考、发言交流,教师评讲指导,明确各层内容大意:第一层(1—3节)由雪引起回忆 怀念与痛悼;第二层(4—8节)大堰河生前眷念与感激;第三层(9—11节)大堰河死后 同情与控诉;第四层(12—13节)直接赞美 讴歌与赞美。
  随后,教师引导学生研读课文:学生阅读诗歌,了解每层的内容要点;教师逐层讲解,对诗的思想内容、语言表达、写作方法等作具体的分析。
  最后,教师要求学生概括大堰河的形象:教师出示小黑板,小黑板上列了一个表格,其内容有“姓名”、“年龄”、“属相”、“血型”、“性格”、“健康状况”、“人生信条”等,学生对照表格进行讨论,然后发言回答,教师相机评价和指导,并明确答案。此时的教学气氛十分活跃,学生的发言不断引起哄堂笑声,教师也一改严肃,展开笑容。
  诗歌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它不同于散文、小说,更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说明文等,本设计的失当在于未能把握诗歌教学的特点,窒息了诗歌鲜活的生命力。“概括大堰河形象”这个环节看似热闹实则是“耗费精力”的无效教学,它使严肃的主题游戏化,破坏了文学欣赏的内在和谐。
  教学内容的设计必须考虑到文体的特点。那种千篇一律的作者介绍,整体理解文章,然后逐段分析,最后小结归纳的模式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进行诗词教学,必须紧扣诗词特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有意识地从多个角度、多种层次去阐释诗词意义,去理解诗词意境,去享受诗词审美意趣价值。
  作为语文教材重要组成部分的课文,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主要凭借,理解课文内容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要求和最基础的工作。但是那种把课文内容作为唯一的教学内容,对课文内容做面面俱到的理解的做法,抛开课文的文体特点的做法,是完全背离新课程理念的。
  三.高中生的学情是确定教学内容的现实基础
  奥苏伯尔说,教育心理学要研究的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了解学生到底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开展教学。面对具体情境中的学生,为使学生更有效地达成既定的课程目标,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已有的语文经历、当下的语文学习现状和未来的语文前景。学生的学习应该建立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否则,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不恰当的教学内容,导致教学的无效;学生的学习只有满足学生未来的发展需求,才能真正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才能有目标有方向地提高自己和发展自己。
  学生起点能力的分析,对教师确定教学内容至关重要。语文教学中的起点能力分析即分析学习者在学习语文时需要的内在条件,实质上类似传统说法的“备学生”。而实际上“备学生”与“备课程、教材”是统一的,正是在“备学生”的过程中完成了“备课程、教材”,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将课程内容“教什么”以及教材内容“用什么去教”转化为“实际上需要教什么”。因为“关注与学生的契合,这就是语文教学内容本来含义”。
  例如,教学《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难点有二:一是自读课文,教学时间有限;二是课文很长,又是古白话,学生熟悉课文的任务很重,所以,如何确定教学内容、呈现教学内容,就成了十分重要的问题。长文短教有种种方式:有的截取课文一部分由教师精讲,其余部分学生“依葫芦画瓢”进行课外自学;有的是教师研读课文,撮合精要,重组教学内容;有的是撒开大网,学生各取所需,课外布置,课内检查。第一种方法教师的主导性过强,稍不注意就会变成教师的“满堂灌”,而课外学生的自学,如教师不加强检查的话,很容易落实不到位。而第三种方法,对学生自学的要求非常高,如果学生不充分自学,上课不积极参与讨论,那么效果会很差,学生不满,老师也难受。教师根据学生情况作出取舍,采用第二种处理方法,重点聚焦“叙事模式”“人物形象”“思想倾向”三个内容,教师容易成为学生阅读鉴赏的促进者:传授必要的知识以促进学生的理解欣赏;活用多种技巧为学生自主研讨创造条件;精心设问以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鉴赏作品的丰富内涵和艺术技巧。
  由此可见,优秀教学设计的创生往往来自于教师对学情的精准把握和对教学内容的正确取舍。教师在取舍时要合理地把握文本所彰显的价值,要适应学生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需求的空间。
  “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是两个相互交叉、相互联系、但又不同的概念,必须统一起来认识才能把语文教学搞好。
  
  毛惠康,教师,现居江苏无锡。

语文教师应注意教学内容的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