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11期 ID: 157502

[ 王玉英 文选 ]   

让文化之风浸润心灵

◇ 王玉英

  随着教书时间的增长,随着与学生年龄差距的越来越大,我悲哀、沉重的发现,有一个词与学生渐行渐远,那就是——文化。无论是阅读或是交谈,无论是思考或是思维,无论是作文或是做人,语文味儿越来越淡,文化味儿越来越薄。学生再也没有耐性坐下来静静地阅读,静静地思考,静静地享受。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在这里我不想谈论教育体制,也不想说育人环境,我只想说,如果我们的语文老师还是无动于衷,还是见怪不怪,那就相当危险了。那我们的语文真的要误尽苍生了。
  只要稍关注一下我们的学生作文,诸位就不会认为我是在危言耸听了。过去,我们批评学生用滥了材料,譬如屈原投江、项羽自刎、管宁割席、陶潜归隐、岳母刺字等等,现在的学生十有八九不知道,知道的话,也是诸如“屈原纵身跃入黄河”“岳母为什么要三迁呢”。有的同学更聪明,根本不用历史素材,只用张同学的事,李同学的事,还有自己的事来做论据。这不是个案,而是普遍现象。我们语文老师肩上的担子沉重,因为我们语文老师肩负着文化传承的重任,肩负着抚育学生心灵成长的重任。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地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养分”。
  作为文化载体的语文文本,饱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闪耀着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积淀。作为语文学习的前沿阵地----课堂,浓缩着青春和智慧,汇聚着知识和力量。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就应该巧妙地利用这个载体,利用这个阵地,引导学生积淀自己,丰富自己,让文化的风浸润心灵。这样学生才会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完成文化建构。当然,这需要教师的智慧,需要教师本身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需要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渗透这一观念。
  一.在经典的传承中积淀文化
  语文肩负着文化传承的重任。我们常常抱怨学生缺乏智慧,其实,缺乏智慧的根本原因是文化的缺失。试想,现在的高中生从小学到高中,读过几本名著?了解多少民族文化?知道多少优良传统?我们语文老师把学生的文化缺失全归咎于社会的功利性,高考的导向性,这是不明智的,也是无意义的。我们的语文课堂往小里说要让学生学到各种知识,往大里说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
  从《诗经》的先民的歌唱,到《楚辞》的浪漫的天问;从杜甫的痛苦呼号,到文天祥的丹书汗青;从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渴盼,到鲁迅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从司马迁“就极刑而无愠色”,到闻一多的“拍案而起”……语文承载着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发展史!语文传承的是民族风骨!离开了文化的传承,我不知道语文课堂将会走向何方。语文课应该是文化的盛宴,是学生心灵受到陶冶、浸润的最佳场所。我在上课的过程中,以语文文本为载体,把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熔铸其中,让语文课不仅成为传授知识的工具,而且成为文明洗礼、文化浸润的园地。在这系列的上课、阅读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入,思想不断成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在学习中不断形成。
  有了文化的滋养,我们的学生就不会贫乏,有了上下五千年文明的滋养,我们的学生就能肩负起传承文明的重任!
  二.在人文的熏陶中感悟文化
  学生处于发展中,老师是影响学生发展的最关键的人。因此,老师的思想直接影响着学生。一个健全人格最本质的东西应该是人文情怀。一个人离开了人文情怀,那他就有可能是一种形而上的机会主义者。老师要善于构建民主和谐、自由平等的课堂氛围。在和谐民主的氛围里,讨论、思辩、交流;在和谐民主的氛围里,学生受到美的陶冶,得到思想的升华。老师要尊重爱护每一个学生个体,这种尊重和爱,就是一粒人文的种子,她可以点燃学生的情感,照亮学生的心灵。让真诚、善良、关怀、爱等一切美好的情感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
  课堂无疑就是这样一个载体,老师的举手投足散发的应该是人文的光芒。同时,老师引导学生挖掘作品的人文精髓,让学生从文本里深刻地感悟人文的光辉。学生达到与文本情感上的共鸣,使文本蕴涵的文化意识自然渗透到学生的文化体系中,完成学生自己的文化建构。课堂不是戏台,但要有戏剧的情景和高潮;课堂不是书店,但要有书店的广博和养料;课堂不是茶馆,但要有茶馆的自由和平等。在这样自由平等、和谐民主、激情张扬的课堂里,才能真正的给学生以人文的关怀,才能真正的让文化浸润心灵,才能真正的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课堂。睿慧的老师,他的课堂一定是智慧的;激情的老师,他的课堂一定是飞扬的;人文的老师,他的课堂一定是民主的……我们的老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个性魅力去点燃学生,点燃课堂!让魅力无穷的语文课堂滋养学生的心灵。
  语文是一个充满趣味、丰富多彩的百花园,既具有文化底蕴,又具有人文情怀。学生从作品里学到的是人文的精髓,感受到的是绽放着人文关怀的思想火花。老师的举手投足,一颦一蹙,释放的是真、善、美。老师是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知识本无所谓情感和魅力,但是有情的人能把无情的知识教得充满魅力。人文关怀的课堂,应该是美感课堂,不管上什么样的课,老师都应该创设课堂情境,或如诗如画的唯美,或慷慨激昂的张扬,或严谨缜密的思辩,或绵绵流淌的文化浸润……
  三.在广泛阅读中体验文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无限相信书籍的教育力量,是我的教育信念的一个信条。一所学校第一件事就应该有书籍。”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伟大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教育家。他一生从事教育事业,担任帕夫雷什中学校长,历时26年。他认为学生学习成功,要有广阔的智力背景,而课外阅读是这个背景的重要内容。课外阅读面广,其中就有千万个接触点同教材相通,学生就会触类旁通,这时候,课堂上所学到的科学知识就有了特殊的吸引力。广泛的课外阅读,获得大量的概念、结论、规则,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为学生牢固掌握必要的知识创造了选择的条件。实践证明,凡是除教科书以外什么也不读的学生,课堂知识必定是学得肤浅,学习负担都转嫁到作业上;作业负担过重,没有课外阅读,于是,形成恶性循环。正是基于这样的实践和认识,苏霍姆林斯基把学生课外阅读的问题看得如此之重要。他甚至认为,教育的全部问题,最后都可以归结于阅读问题。这一点,在教学中充分得到了证明,广泛阅读的学生,他的综合素质绝对高于不阅读或阅读少的学生,他的语文成绩也绝对高于一般的学生。
  因此,无论课程再紧张,每一周我们必开辟出一堂课作为课外阅读时间,让学生读中外名著,时文选粹,甚至哲学、科技类书籍。有时让学生在教室,有时把学生拉到阅览室,让学生广泛阅读,汲取知识的营养,在广泛阅读中,达到文化熏陶的目的。
  有了文化浸润的心灵,是饱满的心灵,是丰富的心灵,是健全的心灵。我们的语文老师就肩负着塑造这样的心灵的重任。
  
  王玉英,教师,现居湖北房县。

让文化之风浸润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