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11期 ID: 157456

[ 张加强 文选 ]   

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体验之美

◇ 张加强

  教学是一种实践活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产生教学经验;教学经验概括、抽象可提升为教学理论。但教学体验不同于教学经验,也不同于教学理论。
  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共同体验的过程:即把教学过程看成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更把教学过程看成是个体独立的生命体验过程。注重教学体验,强调主体的自然融合、物我两忘。首先是施教者对教学过程所呈现材料的体会、体验;最终是施教者与受教者间的相互交流与交融,产生积极的相互作用。
  一.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体验
  1. 转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体验。教学要增长学生的智能,当然离不开传授知识,但不仅仅停留在传授知识层面上。知识不会生成智能;要使知识转变成智能,必须经过体验。
  教学关注个体、关注人,意味着应当关注个体作为活生生的生命体的真实存在。作为完整意义的人,不仅有认识,还有感情、态度和信念。如果只把人看作是一个认识体,那么就简化了对人的认识;如果只注重培养认识能力,那就弱化了教学的意义。对学生而言,教学活动是其人生中充满生命活力和生命意义的重要部分。作为教师,首先应关注学生青春生命活力焕发、生命价值不断显现的健康成长的过程。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满怀乐趣地参与挑战智慧的活动,能动地理解和认识知识,赋予知识以个性化的意义,并通过体验使知识进入个人的内心世界,与其生活境遇和人生经验融合在一起,以获得精神的丰富和完整生命的成长。
  2. 创造有利于学生充分体验的相关条件。首先,学生要有必要的、足够的自由。没有自由,学生就不可能真正有深刻的体验,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意义生成。对个体内在生命世界的关注,决不意味着对内在生命情怀的简单或粗暴的干预,而是一种陶冶、一种自由之境中的涵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自由地感知、领悟、想象、欣赏,要尊重他们的真实情感。当受教育者感受不到自己在受教育时,教育者便已实施了最成功的教育。这就意味着教学不仅是一种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的认识活动,更是一种陶冶、一种自我锤炼、一种切身的“体验”。
  其次,注重体验的教学,必须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不是单纯的“授—受”关系,而是通过交往、对话、沟通而达成平等、理解、欣赏的“你—我”关系。师生在“你—我”的对话关系中,各自将自己的经验置于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中予以解读,就共同的对象交换意见,扬长补短,求同存异,加深对教学世界的共同理解。
  二.课堂教学也要注重教师的教学体验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交流是否有效和谐是决定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我们要注重培养教师的教学体验。
  1.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课堂教学应该注重师生交流。要引起思考,激发学生情感投入,使学生有所感悟,教师必须全身心投入,其中包括身与心、情感与智慧的全部投入。这样,教师与学生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沟通。因此在课堂中,学生情感的获得往往是通过教师的情感交流来获得的,而且,教师运用情感交流可使学生沉浸在某种情感氛围中,获得“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所以,教师首先要丰富自身情感,美化自身品格。
  2.教师与教材的交流。教师必须吃透教材。教师在课堂上不看教材而且讲得生动形象一定受到学生的欢迎。教师在课堂上不看教材,其实他无时不在回忆教案、教材内容,并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组织语言和非语言表达,调节教学的节奏。只有这样,教师与教案的潜在交流才显得自然而轻松,展示教师在课堂上的魅力。
  3.教师自我的交流。这主要体现教学反思。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教学的内容与实际情况肯定有出入,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具体的情况调节自身和教案。课后去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表现,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的心理、情趣及行为表现。为什么当时的教学情况下,自己做了这样的变动或调节,调节时自己采取怎样的语言行为及非语言行为。这样的反思才能使我们每位教师走向成熟。
  通过改变传统教学思想,全面提高学生素养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培养,健全学生的人格,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
  
  张加强,教师,现居江苏邳州。

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体验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