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来自湖北鹤峰的一名山村教师,今天,能站在这个讲台上与各位语文名师一起交流我的教学心得,是难得的缘分和美丽的幸运。
虽然我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但我们都有一颗热爱教育、热爱语文之心,都说着一样的中国话。可以说中国话是黄河的不羁和刚强;是长江的潇洒和奔放,是大山的深邃高原的粗犷;是水乡的秀雅江南的柔畅。厚重的中国话是华夏五千年的智慧结晶,而文言文则是那最古老而神秘的篇章。文言,指五四以前通用的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文言文,顾名思义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小学语文教材在六年级(十一册、十二册)集中安排了两个单元的文言文教学任务,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让学生吸收祖国语言文化的珍贵遗产,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要求。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这一教学要求是很难的,正如钱梦龙先生在《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中所说那样:“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渡玉门关’的景象。”1998年我参与了恩施州《语文教学审美能力培养》的课题研究,我决定尝试着将这一研究运用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来。探索建构新的文言文教学模式。于是,在教学中我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遵循阅读教学的规律,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文言文,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我的教学策略是:比美
一.比诵读之美
这一过程,先由教师范读。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在悟出朗读方法后,让其大声、自由、反复诵读,要求朗读时不掉字,不加字,不结结巴巴,语速适中,直到口熟而成诵,通过诵读,可以培养学生语感。文言文比现代白话文更讲究韵律,带有明显的声韵美,读起来琅琅上口、给人以非常优美的韵律享受,学生也愿意读、喜欢读。最重要的是通过比较谁读得更美这一环节,学生的兴趣更高了,读得更美了。每个同学都几乎拿出了看家本领。这样一来,文言文曾经机械的教学,在这个热闹非凡,飞洒个性的过程中悄然开花。
二.比积累之美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巩固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我常常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代寓言故事、文言名句,以拓宽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还鼓励学生改编课本剧,创设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为了将这一过程落到实处,我反复思考后,决定求得学校的支持,将每周星期三规定为学校诵读日,以年级组或全校共同参与的形式举行古诗文诵读比赛,为了争得好成绩,学生们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每到精彩之时,台上台下已融为了一体,虽然那规模不及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的诵读场面,但气势却丝毫不减。当气势磅礴的声音响彻在学校上空时,总会让很多步履匆匆的行人做长时间的顿足。校门外围观的行人也是不计其数,这样的情景总会让每一位老师热血沸腾。在这个压力过强的时代,能有这份心境,这份热情,我觉得是一份福气。当教师的命令转化为学生的自主行为时,我和学生共同收获着。目前,这一教学形式不再是我个人的教学特色,他已成为学校的一大亮点。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感受着美,更收获着美。我与美丽同行。对于一个大山中的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想借用屈原的一句话自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王晓冰,教师,现居湖北鹤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