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11期 ID: 157446

[ 张家中 文选 ]   

为诗歌教学插上音乐的翅膀

◇ 张家中

  中小学语文教材课本里文学作品越来越多了,尤其是诗歌——新诗、散文诗、古诗词很有分量地进入了语文课本。诗歌像音乐,特别是古典诗词,就像一支支动听的古曲,旋律优美。
  传统的诗歌教学是在反复朗读中背诵,学起来枯燥无味又难懂,留在记忆中也为数不多。如何在轻松快乐中学习、熟记呢?如果教师在诗歌教学中融入音乐元素,让诗词插上音乐的翅膀,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还能让学生在美妙的旋律中情感得到宣泄升华,让音乐载着诗歌飞进学生心里,通过生动的教学令学生主动把音乐的内涵转化为文字信息,激发学生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使学生受到思想的感染和情操的陶冶,并使诗歌潜入心扉。让学生在音符与汉字中享受音乐与诗词相结合的神韵之美。
  诗歌教学中音乐渗透的形式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课堂上凭借音乐创设一定的教学意境,利用音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顺利进行。课外或课间也可以凭借音乐培养学生的感悟与欣赏能力。还可以在复习课时将内容编成歌词,填入一些熟悉的歌谱进行传唱,真正的做到“寓教于乐”强化记忆,从而提高和巩固学习成效。为此,笔者在日常的诗歌教学中进行了一定的实践与探索,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回荡着音乐的课堂是如此的引人入胜。
  一.利用音乐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是指在语文课堂上创设一种生动真实的教学环境,从而诱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浓郁的教学氛围中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如何让学生从无感觉状态进入到情感中去领悟诗歌?
  利用音乐作为新课导入, 营造出一种课堂氛围,又可初步把握诗歌基调。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里,把理智活动和情感活动统一起来,使他们的身心在音乐的感染下,很快进入特定的情境中去。
  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时,先播放著名歌手王菲演唱的这首歌,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通过歌声使学生体会到皓月当空、亲人远别、两地怀想、举杯遥祝的情景,让学生伴随着婉转的音乐,品味作者倾注在作品中的感情。一边欣赏音乐,一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很快就跟着旋律哼唱起来,在不知不觉中音乐的神韵和诗歌的魅力已经渗入学生心中,学习效果远比枯燥的分析和讲解要好得多啦。
  在教诗人徐志摩经典之作《再别康桥》时,在上课前我是这样导入:“现代诗徐志摩曾在英国剑桥大学整整度过了三年的时光,在即将离去的前一个傍晚,他去剑桥找朋友,当他来到康桥时朋友已经离去了,面对眼前的一草一木,一种依依不舍之情油然而生,于是写下了这首《再别康桥》,请闭上眼睛,听这首乐曲,试想你就是徐志摩……”于是理查德的《致爱丽丝》把学生带入了离别的氛围中。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如此优美的旋律,如此恬淡的意境,用再多的诗歌理论去阐述也是苍白无力的,用过多的言语去解释只能是一种简单的重复。
  二.配乐朗诵拓展意境,激发联想和想象
  丰富的想象是诗歌的主要特点之一,诗歌蕴含着丰富想象力。把音乐运用到诗歌教学中,诗配乐用乐曲渲染诗词的氛围,可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无疑为诗生动教学开辟了又一途径。所以教师可借助音乐把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声音图像,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自然而然地融入到诗歌教学中,让学生感知诗词的音乐美。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读诗,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把握诗歌的音乐美,从而进入“美读”的境界。
  诗歌本身有一种声韵之美、情感之美。为了使朗读声情并茂,朗读诗歌时配上合适的音乐,不仅能给听众带来美感,而且还能激起读者的情感波澜,给读者和听者以想象的空间。
  例如,播放一些符合诗歌基调的音乐,背景音乐或悠扬婉转,或激昂奋进,自然可以感染学生,把学生们引入了诗歌的殿堂,使学生对诗歌的音乐美产生向往之情,涌起诵读的欲望,要自己亲身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如在教《天净沙·秋思》时教师可以从朗读入手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朗读时配上的低沉的埙的音乐,学生语速缓慢,语调低沉,声音中带着深深哀怨,很自然的融入“凄凉”“哀愁“之感。在教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配上古筝曲,让学生在乐曲所营造的氛围中感受、理解诗词作品内在意蕴、情感,体会一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妙感觉,在不知不觉中领悟了作品的韵味。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全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万山红遍 一派壮丽秋景。下阕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给人一种“祟高”的美。于是选择雄浑的乐曲为它作背景,为诗创设氛围是非常关键的,让音乐感动读者,对于理解诗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音乐的声调的摇曳和光芒在水面上浮动完全相同,那不仅是比喻,而是大自然在不同事物上所印下的相同的痕迹。这种通感也称为联感,决定了通过音乐更容易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景之中,去深刻地体会诗歌作者的情感世界,领悟作品的整体意境。在教学实践中,如果我们在引导学生细读领略诗歌意境的基础上再引入音乐,那必定会增加不少的妙趣,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唱诗辅助记诵,巩固学习成效
  “学习就是记忆。”可见强化记忆,是巩固学习成效、提高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运用音乐配合记忆比传统的枯燥的背诵效果要好得多,学生以唱代背印象深刻,记忆性强。优美的音乐旋律与朗朗上口的诗词相结合,组成了一首声情并茂,悦耳动听的歌曲,使原先枯燥乏味难懂的古诗词变得生动有趣,通俗易懂。学生就能够轻松整齐地背唱全曲的歌词了,在身心愉悦,不知不觉中就达到了语文课上背诵的要求。
  有许多诗歌本身就是歌词,如初中阶段《黄河颂》,在教学过程中,不妨让学生“唱诗”,教学生边听歌曲录音,边学唱《黄河颂》,学生对“唱诗”感觉比较新鲜,学诗歌的兴致会更高些。当他们学会唱《黄河颂》后,这篇诗歌的背诵也就不成问题了;还有《七律·长征》和《沁园春·雪》都曾被谱曲演唱过,气势恢宏,让学生在学习诗歌的同时欣赏或学唱诗歌,这样的教学实践也许会给学生留下更深的印像。
  教学中注意适当地引入古诗词歌曲演唱,以唱带背。如本人在教学《水调歌头》时播放王菲的《明月几时有》,学生很快便能够哼唱全词,通过音乐这个中介,学生不仅领会了词的意境,还短时高效地熟背诗词,真可谓一举多得啊!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古典诗词已经被著名作曲家谱成了曲并广为传唱,如李煜的《虞美人》、岳飞的《满江红》、李清照的《月满西楼》、李商隐的《无题》等。我们还可以用内蒙古民歌《嘎达梅林》来配《敕勒歌》、加拿大民歌《红河谷》配《泊秦淮》,唱起来别有一番风味。学生在音乐旋律的伴奏下很快就能熟练背诵整首诗,而且记忆长久。
  四.课后放音乐强化感情,加强共鸣
  音乐给人以听觉上的美学感受。尤其是当我们掌握一首诗后,诗乐相结合,可让听者在听的同时眼前幻化出视觉形象,从而达到更深层次的把握。例如,学完《水调歌头》后,播放一曲王菲唱的《明月几时有》,使诗乐相结合,让同学们在听的同时,眼前幻化出视觉形象,从而达到更深层次的把握。在如学习完《再别康桥》这首诗时,为真切地感悟诗人那种缠绵、低徊、无奈的情绪,不妨放一首《小夜曲》,在音乐中领略“轻轻”、“悄悄”的别离,领会诗中细腻的情感,使学生们仿佛仍沉浸在离情之中,既与诗人情感达成共鸣,又在另一方面领悟到诗歌音乐美的特点。
  诗歌的教学是需要创新的一种活动,将音乐运用到诗歌教学中增设了氛围,以音乐为媒介,音响为载体,通过“情”来拨动学生的心弦,再通过视觉媒体的引入,激发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审美体验活动。学习就会变得得心应手。让学生在情境中玩味诗,无疑为诗生动教学开辟了又一途径。
  实践证明,音乐虽不是一堂语文课的教学主体,但它却能在课堂上充当重要的角色,尤其在诗歌课堂中引进音乐,不仅是引入“美”的过程,更是一个引入“情”的过程。音乐会使课堂更生动、更亲切,使学习氛围更活跃、更和谐。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诗歌的教学必将摆脱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幅挂图的单一传统教学模式,走向声像结合,动静结合,课内外(校内外)结合的立体式的教学模式。
  
  张家中,教师,现居江苏邳州。

为诗歌教学插上音乐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