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11期 ID: 157464

[ 卢江华 文选 ]   

例谈文学教学内容的确定

◇ 卢江华

  受政治化、阶级化的文学批评模式的影响,我们的文学教学总是习惯地以时代背景为逻辑前提,以作品的题材为理解依据,先验地把它放在预置好了的模式里,得出一个狭窄的政治化、阶级化的主题来。但文学是人学,文学的审美意义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人生意义,即作家对人生的思考,对人性的展示与对生命价值的揭示;它总是表现出比政治、阶级的意义更深远、更永恒的意蕴来。正因为这样,不同年代、不同阶级的读者都能与作者交流,与作品沟通;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能突破时空的局限,始终能唤起人们心灵的震动。所以,文学教学不能仅停留于从政治、阶级、层面去诠释作品,要努力发现、挖掘作品中包含的人性的光辉与生命的意识,引导学生深入到作者与作品人物的灵魂,注重对人性和生命价值的体验与感悟,从而把文学教学真正升华到生命教育的高度。
  在《项链》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人性、人生态度的途经走向玛蒂尔德。天生丽质的玛蒂尔德,家庭背景不好,没有许多的陪嫁,只能嫁给一个小职员;但狭窄的生存空间没有阻止她美丽的梦想——走出家庭的小圈子,过上贵族生活。她的梦想中不乏有爱慕虚荣的成分,但我们不必因此而过多地指责。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是人的本性;爱慕虚荣是人性的弱点,人之所以为人自然是有弱点的,它的存在是正常的。玛蒂尔德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她向往的这些是真实可信的,且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让人觉得可亲可近可爱,充满了人性的光辉。
  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散文、诗歌,有一部分是直接阐述作者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和表达自己的人生观的,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曹操的《短歌行》、杜甫的《蜀相》、陆游的《书愤》、苏轼的《赤壁赋》、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等。对于这类文学作品的教学,应要求学生反复诵读,并在诵读中想象、品味和感悟,要引导学生自由地、有创意地阅读,并让阅读始终伴随着丰富的个体体验。我们的教学既要依托文本,又要超越文本,要站在生命教育的高度用好教材。要让学生体会到志士仁人与命运不屈的抗争,从中领悟到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并由此联想到诸如“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之类的文化经典;尤其要引导学生反观自身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激荡起振兴民族的青春意气,把生命融进历史潮流,把进取展现在学习、生活之中。
  学习写景叙事、抒发各种情怀的散文和诗歌,我们要找准一个切入点,引导学生从生命的角度去鉴赏;因为散文、诗歌虽然侧重个体的独特情感的流露,但透过情感最终会表现出人类的生命性相。
  例如,战火的硝烟早已离我们远去,但《风景谈》的六幅风景画至今仍然深深地打动着我们,它的深层艺术魅力到底在哪里?正如作者所言:荒凉、沉闷的西北并不能成为风景,因为有了人,一切便生动起来、活跃起来。在浩瀚无垠的荒漠中,人显得如此渺小,但正是这小小的人,顽强地生活着并为荒漠注入了生命的活力。西北荒凉的自然与灵动的生命共同筑起一道奇丽的风景,时时撞击着读者的灵魂,这是怎样的一首生命的赞歌啊!正因为如此,这篇散文才能超越时空,越过战争的硝烟,在和平的今天仍然强烈地打动我们的心灵。我们可以以“顽强”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把文中对抗日战士英勇、顽强精神的歌颂升华为对顽强生命力的赞美,这样可以拉近作品与学生的距离,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从而唤起对生命的珍视与热爱。
  胡伊强在《小说艺术:品性和历史》中指出:“蕴蓄在一部小说中的作家对人和人的生活的感受、发现和认识,是这部小说的灵魂。一部伟大的小说,总是以作家对人生、对人的处境与命运的独特而深刻的感受、认识和发现去震撼读者的心灵。”小说如此,其它样式的文学作品何尝不是这样呢?所以,我们的文学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对人性和生命价值的体验与感悟,要求学生关注作者和主人公的命运,并由此反观、反省自身生命存在的意义,从而形成审美的人生观,不断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
  
  卢江华,安徽绩溪县教体局教研室教师。

例谈文学教学内容的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