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11期 ID: 157450

[ 鲍善军 文选 ]   

《西地平线上》教学及思考

◇ 鲍善军

  韩愈言:“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谓的授业、解惑属于学业指导层面,而传道则属于涵养性灵层面。社会发展到了今天,我们不能只满足于做一个“教书匠”,更要把自己看成一个“育人者”。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注重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更要注重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虽然高考在教学中的地位依然是“扫尽繁花独占春”,但我们的课堂却不能只是为高考服务的驯化课堂,而是要成为重知识,更重能力,尤重人性养成的多向课堂。
  《西地平线上》这篇文章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备课时笔者不停地在思考,怎样才能在课堂上体现阅读的重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如何把简单的课文深度挖掘,从表面的写景探索其背后深层次的内涵?怎样做才能让学生在感悟西部自然人文壮美的同时,去反思自我,领悟人性,学习做人?带着思考与尝试,笔者对这节课作如下设计:
  一.课前预习,让学生自主质疑
  笔者将本课的预习作业设定为基础和能力两个方面:
  (一)初读课文,掌握疑难字音、词语,并能写出对文本的初读感悟。在这一活动中,学生第一次如在考场般贴近文本,有自己的内心感受要表达,甚至有学生的体会是我们老师所未曾关注的,教师对于他们的初读印象加以肯定。
  (二)再读质疑。在这项活动中,要求学生对文本中不理解的地方去质疑,这时学生的问题往往涉及面很广,有的甚至很独到。教师对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加以梳理,进行分析、归类。认为学生能解决的问题由学生自己解决,把学生不能解决的作为重点,师生共同探究。分类问题如下:
  1.文中写第二次落日的时候,为什么不直接写落日,而是先写中午和下午的太阳?
  2.本文两次写到《泰坦尼克号》音乐,为什么之前作者只感到“梦幻般的死亡感觉”,之后“突然掉下泪来”,感到“死亡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
  3.罗曼·罗兰对着太阳呼喊时为什么热泪盈眶?作者为什么要提到罗曼·罗兰对约翰·克利斯多夫形象的塑造?
  4.第三次对落日描写同上两次相比有什么不同,火烧云有什么特点?
  5.作者在写了第三次落日后,为什么要提及匈奴和成吉思汗这些历史典故?有什么作用?
  二.课堂探究,让学生发散思维
  上面归类的问题大多数学生可以自己解决,对于一些学生无法解答的问题,笔者不是越俎代庖,而是通过启发诱导,引导学生自主解答,甚至把一些问题暂时搁置,设置一些相关核心问题进行引导。核心问题解决了,那些暂时的问题也就不存在了。正如《学记》中言:“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在解答疑难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多尝试开阔学生的思路,发散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其中第2个问题可以通过后面观看录像片段《泰坦尼克号》解决,但是3、5两道关于罗曼·罗兰、匈奴和成吉思汗的问题对学生则显得深奥,且这两个问题已经涉及到文本的主旨,这时教师的引导尤为重要。在此基础之上,笔者设置了一个与文本主旨相关的题目:
  文章原题为“西地平线上的三次落日”,编入本书改为“西地平线上”,你觉得哪个文题更好?请阐述理由。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让学生自主探究,相互讨论。笔者所带班级有几个学生认为“西地平线上的三次落日”更好,他们认为这个文题比较具体。但大部分学生立刻表现出强烈的不满,其中一个学生主动站起来说“西地平线上的三次落日”局限性太大,他认为三次落日并不是作者真实写作意图,而只是起到传达思想感情的道具作用。这个道具将自然、历史、文化和生命连缀成一条无法切割的审美链条,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融合为一道无法分割的风光带。在这条风光带,我们可以感受到罗曼·罗兰的执着精神,可以追忆成吉思汗的人间伟力,可以探寻匈奴民族的生生不息,亦可以在《泰坦尼克号》的音乐中细品人性的光华。总的来说,作者是通过描写落日这一壮美的景象来表现人世间的种种大美,这里有执着,有悲壮,有丰功伟绩,也有面对死亡的从容淡定。
  笔者点评:问题愈讨论愈明朗,欣赏这篇文章,就是要透过落日的表象特征,去关注落日背后的多重意义。这些意义,有的关乎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有的关乎人类的生存、发展与死亡。正如席勒所言:“真正美的东西,一定是生存于自然,另一方面,它要体现理想。”
  三.联系现实,让学生学做真人
  在课堂设计时,笔者考虑,除了让学生领悟文本所提及的落日壮丽的阳刚之美外,还要让学生分辨出当今社会什么是真美、大美,什么是伪美、假美。
  林清玄先生有言:“与其看风景,不如看灵魂。”本文所写的风景绝不止于自然风景,更是人性之风景、历史之风景、生命之风景、死亡之风景。作者高建群给我们展示的是西部大地上壮丽的阳刚之美,这也是我们当下缺失的一种原始的美。基于此笔者展示了一组小沈阳和伪娘刘著的照片,并且问学生,他们美吗?大家讨论激烈,说法不一。
  教师总结:现今社会,阳刚之美缺失,阴柔之风盛行。小沈阳和伪娘刘著的成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作为艺术表现形式,他们无疑非常成功,但他们的舞台行为却对这个社会特别是男性青少年产生了不良的影响。这种现象也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在关注的同时,人们也在思考着“拯救计划”。教师在这里巧妙设置问题让学生讨论:中学生特别是男生是否需要展示阳刚之美?如果需要,怎样做才能展示阳刚之美?学生通过思考与讨论,得出结论:我们中学生要展示性别之美,男生要做阳刚男孩,女生要做阳光女孩。这样在完成文本教学的同时,也帮助学生分辨什么是真美,怎么做才算美,教授知识的同时也教会他们做人。
  本节课最后为了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个人能力,笔者设置了一个写作练习:观看《泰坦尼克号》沉船片段五分钟,以“人性的光华”为题作文。教师提示:通过影片的观看,你有何感悟?面对死亡他们为何那么从容?从他们身上你读到了什么?
  看完《泰坦尼克号》后,教师适时点拨:灾难来临时,我们无法选择生存,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死亡,原来死亡也可以如此高贵和充满尊严!到这里,为什么“死亡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这个问题也就巧妙地解决了。
  四.教后反思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笔者认为,对新授的课文,教师开始不必对作者和写作背景加以介绍,让课文保持原生态,让学生凭自己的理解能力去阅读课文,让他们如在考场一样去贴近文本,获得初读印象,并能加以质疑。给学生充分的自主空间,让他们动用自己平时的语文储备,充分发散思维,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就让他们自己解决,解决不了的也不必匆忙解决,可以暂时搁置。通过完成对核心问题的解读,或借助影音片段,有些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要对文本深度挖掘,《西地平线上》这篇文章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而教学不能仅停留在“三次落日”这一表面,要挖掘其背后更深层次的东西:人文,历史,死亡,美。还要学会把文本与现实联系起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学以致用。正如新课标所指出的:“高中语文教学应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但要传授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和技巧,更要搭建一个供学生认识世界,了解社会的平台,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鲍善军,教师,现居江苏新沂。

《西地平线上》教学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