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11期 ID: 157459

  

《大学语文》教学应渗透人文关怀

◇ 袁和平 袁娇萍

  当代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是把人的本体发展置于首位。《大学语文》是一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理应成为人文关怀的重要阵地。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去探求真,追求善,崇尚美,从而净化学生的心灵,升华学生的情感,完善学生的人格,为学生人性的自由发展开拓出广阔的天地。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大学语文课堂开设成能发挥学生个性的茶馆。
  以人为本的大学语文教学过程是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感知教材和教学内容、理解和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发展能力、情感、态度的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大学语文》所选作品大部分是经典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可以说都是作者身份、阅历、职业、文化教养、认识能力、思想意识、性格特征的体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文学作品才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文学作品不可能有绝对的标准答案和终极的理解,这就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学生的人生经历、生活体验、知识水平、思想境界、个性特征不同,阅读理解课文时自然会产生不同的看法。所以这就要求教师把大学语文课堂开成茶馆,进行茶馆式的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把大学语文课堂开辟成学生的快乐天地。
  语文教学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情感教学,学生是否快乐学习,情感是很重要的因素,师生双方通过教材这个载体,不仅进行着认知信息的双向传递,也进行着彼此间的情感交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创造积极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调动学生最佳的学习精神状态,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在讨论探究的学习氛围中各抒己见,愉快地学习交流。每一堂语文课都尽可能地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氛围,让学生既学起来轻松有趣,又觉得非下一番功夫不可,使学生从“厌学”变为“乐学”,从“被动学”到“主动学”,真正把大学语文课堂开辟成学生的快乐天地。
  学生是否乐学、善学的关键在于教师,只要教师树立大学习观,把学生的学习看作是学生认识规律的形成过程,看作是学生智力、能力各因素协调发展的过程,看作是学生对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过程,那么教师就会设法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促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从而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启迪学生的思维,把大学语文课堂搭建成师生交流的平台。
  学生是一棵有活力的,能够自己主动吸纳知识的小树,而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因此教师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关心学生、把握学生,进而启迪学生,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与学生建立动态的合作关系,让以情感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取代以知识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建立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自觉、自主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从而把教育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与自己共同猎求知识、发现真理的过程。
  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说过,课堂教学的成效依靠师生的共同努力。“把课堂还给学生”,腾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问、去读、去讲、去写,自己去品味,自己去想象,自己去评论,教师只在关键的地方启迪一下。实践证明,学生在课堂上有效的操练活动时间愈多,知识内化率就愈高,保持的时间就愈长久,运用知识的能力也就愈强。
  四.开展各项语文拓展活动,把大学语文课堂打造成展示大学生风采的舞台。
  大学语文教师要积极参加校园文化建设,主动组织开展第二课堂。大学阶段是大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的关键期,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老师一定要积极主动开展活动课,如演讲比赛、朗诵比赛、社团活动、征文比赛、读书活动、网上论坛、人文讲座等等,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能力,把大学语文课堂打造成展示大学生风采的舞台,还能构建校园文化的氛围,让校园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从而提高人们对语文课的认识,突出语文课的重要性。
  同时,第二课堂的内涵和外延要拓展。大学语文教师要组织学生参加毕业生招聘洽谈现场会,还可组织学生深入社会,做市场调查,然后再组织讲评,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受听说读写的重要,真正感受到语文能力在社会中的重要性。
  
  袁和平,湖北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袁娇萍,教师,现居湖北嘉鱼。

《大学语文》教学应渗透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