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70分的作文堪称半壁江山,故学生必须练好作文,而要练好作文,教师就必须进行有效地辅导。可事实上我们的作文教学往往是停留在理论讲解之上,学生的认知也只能浮于表面,如此也就无法有效地提高其实际写作能力。为解决此问题,在作文教学课堂上我尝试了“以物传情”的写作策略指导,着重以学生的典型习作为例进行剖析,要求学生在听完老师的作文评讲后,能及时针对自己的作文进行重新写作,然后教师再对学生的二次作文做出积极评价,有必要时可以要求学生修改第三遍,借此用实践来辅助理论。
接下来本人就以这次的作文训练为范本具体分析一下。
作文材料如下:“幸福无处不在。读书是幸福,思考是幸福,牵挂是幸福,欢聚是幸福,收获是幸福,付出是幸福,思考是幸福,落泪也是幸福……幸福是一把尺,丈量着我们生命的丰富和尊严。”请仿照《项脊轩志》借助物象记事抒情,巧用细节描写,以“幸福的感觉”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书写工整,不得抄袭。
过程如下:
首先,请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第一次写作,教师无需作任何讲解,要求学生自主完成。
接着,教师进行作文批改。第一次写作的审题是学生自主完成的,所以这次的批改标准就看学生的审题是否到位。如不到位,此文即定为不及格,无需作评语,以提高批改作文的速度,审题到位则好好批阅找出可取之处,记录下来,作为优秀范例介绍给其他学生。
最后进行作文评讲。首先确定讲评目标,因是学生的第一次写作,故第一次作文评讲,“审题”定是目标之一。如本次习作,半数学生在审题上出了问题。学生知道抓住细节写记叙文,但却忽略了“借助物象写人记事”的要求,简单来说就是缺少串联起全文的重要的“物”。除审题外,学生还暴露了另一个问题,即写作思路太过随性,基本上是想到哪写到哪,就像踩西瓜皮,踩到哪溜到哪,根本没有完整的思路可言。故我就想到,应该引导学生养成在写作前先构思,列提纲,明确写作方向再写作的习惯。给一篇文章搭上一个好的框架,不但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要怎样写,同时也从一定程度上确定了我们在开头、主体和结尾分别应该写什么。故此课目标二即:学会在写作前列提纲。
此课具体操作:
先在课件上投影审题到位学生的名字,进行表扬,提高其写作兴趣。接着再次回顾作文材料,以“写什么”“怎么写”两个问题带动学生,重新审题,从而明确文章要求写的是“幸福的感觉”,而在写作手法上是要求选取生活中的一个“物”贯穿全文,刻画人物。再就是“巧用细节描写”。在这一环节要让学生自由谈谈生活中有哪些“物”能引发他记忆的丝线,以打开写作的思维。
审完题,即进行作前的构思、列提纲。
为引起学生对列提纲的重视,我先引用了2010年江苏高考作文《绿色生活》中的一篇优秀范文,将其写作思路概括并列成提纲:
1、由眼前奶奶做布鞋入手;
2、回忆儿时穿布鞋的开心;
3、时空跳转中显出对绿色生活的追忆;
4、结尾我和爸爸穿上了新布鞋。
此文的构思很符合这篇作文的要求,围绕“鞋”记事写人,开头、主体、结尾完整,文思清晰。展示此提纲的主要目的是向学生说明:写作前把提纲列好,接下来的写作方向自然也就了然于胸。为进一步强化列提纲的意识,我还把班里的一篇优秀习作概括列成提纲,介绍他的写作构思:
《淡淡的枣花香》
开头:“望着‘幸福’这个熟悉的字眼,我的思绪又回到了十年前,想起了那棵枣树,当然,还想起了那个人……”(由“幸福”这个主体引出枣树、人)
主体:“外婆家有一棵枣树”,接着状写该树,“一出门,似乎闻到了一股淡淡的香味,立即映入眼帘的是一棵枣树,树干粗糙,树枝又细又多,每根树枝上都密集地排布着一片片小叶子,叶上还点缀着一朵朵金黄色的小花,到了金秋,就会挂起一颗一颗或青或红的小果子,煞是可爱诱人”。然后围绕此树记述与外婆有关的三件事:
1、外婆为年幼的“我”摘枣;(重点抓动作描写)
2、我被其他小孩欺负,外婆用甜枣安慰我;(重点抓语言描写)
3、与外婆分别,“抑制不住的哭声中,仍然可以闻到外婆留给我的淡淡枣花香”。
结尾:又是一个秋天,丝丝凉风吹乱了我的头发,我又一次来到外婆家的枣树下,抬头,是满眼的硕果,侧身,是弥漫的思念,散不去的还有那带着淡淡枣花香的幸福感。(再点中心,照应前文)
欣赏身边同学的优秀习作,学生的兴趣极其浓厚。在此热情的触动下,请同学们也来尝试着以“幸福的感觉”为话题,选取与某“物”有关的典型事例二三件,重新构思作文,并以提纲的方式呈现出来。此环节至关重要,必须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列提纲。抽象的构思只有形成鲜明的文字具象,才能说明学生真正动脑思考过并印象深刻了。接着展示学生的提纲,选两则正反例子进行对比评析,如:
例1
主体:围绕“树”重点记叙三件事(穿插物象,渲染意境)
1.回忆童年时和奶奶在一起的日子,重点写在老树下老少的对话,展现祖孙间其乐融融的生活。
2.奶奶生病住院,再次描绘老树“秋叶凋零”,为奶奶的病逝渲染氛围,埋下伏笔。
3.奶奶去世,至少还有老树陪伴着我,找回依旧的幸福。
例2
主体:晚上母亲端给我一杯温温的牛奶,叮嘱我好好学习,写母亲对自己那看似平凡的关心,实则是人世间最真切的幸福。
对比阅读评析这两则提纲。
通过讨论学生发现两例提纲都抓准了中心——幸福,但相较而言,在“借物抒情”方面,例1更到位。例1所选的三个典型事件皆围绕“老树”展开,使作文脉络更加清晰,且“老树”在此已不仅是个“物”,它还能将祖孙情变得具体可感。而例2仅是由母亲端来一杯牛奶开始写自己与母亲的之间的事,仅出现一次的“牛奶”顶多算是文中的一个点缀,可有可无。那如何让故事围绕“牛奶”展开,并能使这杯“牛奶”变得更生动,包含浓浓的母爱呢?通过讨论,大家如此想法:文章可以选个两三件我与母亲之间的事,让这杯牛奶在文中多出现几次,串联起我与母亲的故事,传达“幸福的感觉”,在开头结尾也应适当点到“牛奶”和“幸福”。班里同学针对这个想法将“牛奶”的构思又重新书面化了一下,其中写得较好的构思有如下两则:
例1(主体):
1.高中生活紧张,晚自习一回家母亲就为我准备好了我最爱的牛奶,接下来状写“牛奶”的形、色、味,回味着这温温的“牛奶”,一天的疲劳都消除了。
2.“牛奶”刚喝完,母亲悄悄进来了,问我是否还要一杯,我情不自禁地点着头,还沉浸在“牛奶”的舒适当中。
3.看着桌上的又一杯“牛奶”,再次状写其形、色,在温暖中,品味的是这其中浓浓的爱,浓浓的幸福感。
(此构思看似在描写“牛奶”的形色味,但可以感到在这温温“牛奶”背后是仅平淡出现了两次的母亲对“我”细致的关爱。)
例2(主体):
1、高中学习压力大,晚自习回家,母亲总会端来一杯热腾腾的牛奶,嘱咐我喝下,补充营养,习惯了母亲唠叨的我向来不以为意。
2、又一次,母亲悄悄送牛奶给我,发现我在看八卦书,顿时大发雷霆,在争抢中,牛奶翻了,书撕了,我对母亲也恨到了极点,之后的一段时间始终对母亲不理不睬,埋头看书,而母亲还是一如既往默默地端给我牛奶。
3、开始寄宿生活的我,再也喝不到那暖暖的牛奶,失去了才想念起那热气腾腾的幸福。
(此构思,在前文中“牛奶”看似无关紧要,但当“我”失去它时,我的想念一下就显出它在文中的地位了,正是因为失去了它,才会珍惜曾今拥有的母爱,“幸福”自然而然也就品味出了。在文章结尾学生还悔悟:趁还来得及,希望回家也能为母亲端一杯暖暖的“牛奶”,让母亲您也能感受这其中的幸福。)
反思自己的做法,借助“物”来写人记事有如下好处:
1、在文章中状物,将“物”描绘生动,也是细节描写的一种,这样,学生在写作时就不会仅仅将细节局限在人物的描写上了,他们会试着去关注人以外的“物”,试着在文中描写“物”或“景”,为文章添入新的亮点;
2、关注对与事件发生有关的“物”或“景”的描写更能为事件的发生营造一种真实感,让事件和人物变得更生动;
3、再者有了这个“物”学生在写作时就会试着用这个“物”将情节串联起来,这样做的好处是文章中的典型事件之间就有关联了,不会再像学生以前想到什么事就写什么事那样散乱了,文章也就更有条理了。
4、这个“物”可以将抽象的情感变得具体可感。
孔春兰,教师,现居江苏溧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