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11期 ID: 157520

[ 张竹君 文选 ]   

网络视频新闻网站编辑研究

◇ 张竹君

  读图时代的发展使得视觉文化成为人类社会一个主流的思考命题。视觉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的界定,其范畴是指以视觉图像为中心,以语言文字为辅助的现代文化。它脱离了以语言文字为中心、注重逻辑的理性主义,是一种倾向于感性主义的现代文化形态。[1]
  视频新闻是运用现代电子技术手段,以活动影像、声音等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进行的形象化的报道。[2]在西方国家,传统电视媒体几乎都提供网络视频服务,如CNN、Foxnews、BBC、NBC等。2008年底,新华社在运行文字新闻线路和图片新闻线路的同时,开始试运行我国第一条视频新闻专线。2009年3月,新华视频新闻专线在试运行两个月后正式开通。截止到2009年底,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到2.4亿,其中近4000万用户为只在网上看视频,成为网络视频独占用户。[3]在视觉文化的刺激与发展影响之下,报刊等传统媒介所处的劣势地位逐渐显现,新闻的声画同步以及及时选择性、定制化的需求为视频新闻网站的发展提空了广阔的空间。
  笔者通过文献分析,发现学术领域对于“视频新闻”的研究还并不成熟。国外在“News Video”(视频新闻)上的研究也泛于信息技术和软件开发方面。目前,国内针对网络视频新闻的学术研究主要分为“基于新媒体信息技术发展为基础的研究”、“基于媒体体制改革发展为基础的文章”、“基于新闻传播学网络新闻内容软化相关研究”三类,针对视频新闻编辑的系统研究寥寥无几。新的读图时代对传媒提出了新的挑战,以网络视频新闻网站栏目编辑内容为基础的研究是社会学内容研究的需要和对传播学专业研究的扩充。
  一.视频新闻网站形式分析:独特的栏目形式、统一基调的版面风格
  (一)视频新闻独特的栏目形式体现在:电视消息、电视新闻专题、电视新闻评论这三个方面。电视消息,是运用电视手段制作的消息。电视新闻专题,是针对某一个或某一类新闻题材所进行的有一定深度的报道,有报道型、调查型、访谈型、纪实型。电视新闻评论,是针对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发言的新闻体裁,有谈话体评论、主持人评论、电视述评。[2]
  网络视频新闻具备新闻的特性——时效性、真实性、客观性和社会性,同时,作为网络和电视的结合体,网络视频新闻又具备网络和电视各自的个性特征。同地方电视台的合作,对网站本身来说是获得生存的有力资源,对电视台来说,是使得新闻的传播更具有广泛性,对受众来说,是获得高效信息的途径变得更加宽广,而且具有了主动选择权和便捷的反馈渠道。
  (三)视频新闻网站风格与网站的主体定位相统一。网页给人的第一印象来自于视觉。视觉文化脱离不了颜色的处理,过于丰富的背景色彩会影响新闻首页图片文字的取色,也会影响整体的网站风格面貌。[4]人民网“人民电视新闻中心”以银灰色为主基调,庄重大方,布局富有层次感,符合人民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的身份需要,从页面的视觉感上维护了人民网发布内容的严肃性和真实性;作为中国四大门户网站之一的新浪网,是一家服务于中国及全球华人社群的领先在线媒体及增值资讯服务提供商。新浪的用户来自社会的各大阶层,“新浪视频”的页面风格相对“人民电视新闻中心”更加活泼,视频播放的新闻内容以主打社会新闻为主,蓝色基调更加适合新浪的各阶层业务对象。
  二.视频新闻网站内容分析:“三位一体”的新闻内容编辑和“视、听、读、评”结合的特点
  图像延伸了人的视觉,使内容变得更为真实。视频新闻由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促使新闻传播在内容编辑和形式上都有所改变,并在内容上体现出将文字、图片和音视频集合成“三位一体”的特点,这一点也使得视频新闻相对于传统的“文字新闻”、“文字+图片新闻”更加具有优越性。
  (一)从内容上来讲,“三位一体”的网络视频新闻使得视频新闻呈现出可读、可看、可听、可评的特点。例如:2010年06月21日新浪视频新闻《视频:福建泰宁洪水退去淤泥最深处达60厘米》[5]福建省泰宁县境内遭受强暴雨袭击后城区的报道。这种现场感既有用全景式的画面加以表现,也有通过某些细节镜头加以刻画,语言与画面相互依托,相互补充,又各有侧重,从不同方面加强受众对信息的理解。视频下配有文字新闻具体说明,详细备注新闻的具体内容。在文字新闻下还有“网友评论”的评论栏,针对这条新闻,就有网友匿名评论“这个解放后从未进过洪水的小城,却在20天内两度陷入汪洋”,在灾难过去后,仍然有网友在关注该新闻并实时的追加评论,网友“陈仁水”在2010年8月评论“泰宁尚书第变上的李氏宗祠,被洪水淹过的痕迹犹存”。评论栏以连接的方式存在,不会影响到不愿意观看评论或者发表评论的受众,体现了人性化的设计。
  (二)网络视频新闻在有“声”有“色”的时代里,是极具新闻价值的传播形态,主要体现在: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趣味性、接近性。[2]对于突发性事件,时况转播,现场采访,跟踪报道,更加详实,具体,有感染力。例如:2010年06月20日人民网“人民电视新闻中心”新闻《温家宝在广西指导防汛抗洪救灾工作》[6],及时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放的新闻呈现在网站中,并配图片和文字说明,让错过新闻直播或者想重温新闻内容的受众得到了使用的满足。在编辑视频新闻的时候,文字内容言简意赅,不喧宾夺主,新闻也不会因为主要是音视频内容报道就繁冗拖沓。
  视频新闻的重要性、显著性和接近性特别体现在对突发性重大事件的报道上。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公众对新闻关注度、期望值都大大超过平时。针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公众对新闻媒体则处于一种主动接受状态。如华南虎照片的真假之争、钓鱼执法的广泛讨论、7.5事件的报道等,各种相关信息如潮涌来,媒体上充斥着各种未经证实的传言,报纸上满是莫衷一是的评论,草根的诉求和博客帖子表达着各种意见,但是公众却没有真正可以值得相信的“事实”能够感知。视频新闻真实的现场感,视觉冲击力强,集中整合的专题报道,详细具体的追踪报道,及时发表评论的互动机制让视频新闻富有极强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都在各自的视频新闻网站组织专题报道,发送实时的地震相关视频报道,时刻更新关于地震的第一手视频新闻,信息传达快速有效,给全国乃至全世界关注这场灾难的人们提供了及时、可靠的信息。视频播报的内容真实感人,二十四小时滚动更新,速度比电视新闻更快,内容比电视新闻更加丰富,让全世界都感受到了伟大的中国人民应对灾难时候坚强不屈的精神。诚然,媒体的公信力需要新闻专业主义对媒体从业人员的行为进行约束,对其素养进行培养和提高,但是从客观硬件条件上来讲,对公众具有说服力的专业视频新闻网站就具有了很大的优势,视频新闻的价值也从另一个方面得到体现。
  三.总结
  单纯的报刊媒介决然不能满足大众对于信息的需求,数字传播技术从根本上讲,是弥补了人对于单纯的文字信息图片信息在感知、记忆、反馈等需求上的不足和匮乏,所以,数字化媒介的到来,对于新闻和传播的意义是革命性的。在视觉文化为主流朝向的社会,在报业实现与网络迅速融合的背景下,视频新闻若要继续壮大自己的力量,成为新媒体环境中的强者还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而国内的视频新闻网站工作者也应该抓住信息社会发展的大好时机,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为新闻事业的发展博得一片独具异彩的天空。
  
  参考文献:
  [1]庞立群.视觉冲击“力”——视觉文化对电视媒介的挑战.《映像·碰撞——上海传播新锐观与思》,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彭兰.《网络多媒体新闻(21世纪新闻与传播学专业系列教材)》.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06月
  [3]《2009年中国网民网络视频应用研究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0年4月
  [4]余晶、韩俊.新闻网站设计中的视觉传达.《新闻前哨》,2008年第1期
  [5]《视频:福建泰宁洪水退去 淤泥最深处达60厘米》.新浪视频http://vide
  o.sina.com.cn/p/news/c/v/2010-06-21/0907
  61039625.html
  [6]《温家宝在广西指导防汛抗洪救灾工作》.人民电视新闻中心http://tv.people.com.cn/GB/166419/11916381.html
  
  张竹君,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传播学研究生。

网络视频新闻网站编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