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11期 ID: 157451

[ 杨胜利 文选 ]   

宋江性格的成因分析

◇ 杨胜利

  《水浒传》中的宋江是一个颇具争议性的人物。他亲手创建、发展、壮大了梁山队伍,使之震动朝野;在梁山事业的全盛时期,他选择了招安,却被奸邪势力所害,葬送了梁山事业。
  在作者笔下,忠、义思想无疑是宋江性格的核心。在不同的阶段忠、义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二者此消彼长,始终矛盾地存在着,最终导致了其个人和梁山事业的悲剧。
  宋江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种性格,进而导致这种悲剧呢?
  (一)从社会阶层和身份地位来看,宋江“自幼曾攻经史, 长成亦有权谋”, 是个“刀笔精通, 吏道纯熟”的押司。在宋代,“为官容易,做吏最难”,“那时候凡是做押司的犯了罪,重则刺配远恶军州,重则抄扎家产,结果了性命”。在靠科举取人的宋代,作为衙门胥吏的宋江在政治上已经走到了尽头。
  为了实现功名理想,他不仅需要才干,博得上司欢心,同时也需要提高社会威望,而重“义”是很能起到这种作用的。为了在沦落时有所退步,他不仅需要与父亲搞假脱离,在家中挖藏身地窖,而且也需要结识江湖好汉及其他有社会影响的人物,和他们相交以“义”,就可以在遭遇祸患时相互支援帮助。
  宋江不仅在江湖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在官府里也混得上下和睦。他和其他水浒英雄的“逼上梁山”不同,他上梁山只是一种权宜之计,而他在梁山的特殊地位,又使其有力量左右梁山义军的行动,最终导致了梁山事业的悲剧。
  (二)从思想观念和文化教育来看,宋江“自幼曾攻经史”,深受儒家“三纲五常”、“忠孝节义”思想观念的影响,时时想着忠于君主,处处“不违父教”,这主要表现在他对其父宋太公的态度上。
  宋太公多次劝说宋江不要做个“不忠不义”之人,所以他屡次拒绝落草为寇,即使上了梁山,也是情非得已,一旦条件有所缓和,他又会不失时机地回到“忠孝”之路上。当他一执掌梁山大权,就急忙把“聚义厅”改为“忠义堂”了。
  儒家的“仁义”思想也给了宋江深刻的影响。无论是郓城公干时期还是流亡江湖时期,他尽量“义”待江湖兄弟,特别是上梁山以后,为梁山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后来,为了寻求“忠”“义”的统一,他又三番五次地与朝廷妥协。在宋江看来,这既可以圆他的忠君梦,名正言顺地为国效力,加官进爵,光宗耀祖,又可以给兄弟们安排一条“封妻荫子”的出路。
  (三)从个人能力和外在名望来看,梁山泊上人才济济,几乎个个身怀绝技,但书中惟独没有明确交代领导人宋江的本事。在所经历的“九劫”中,我们几乎看不到他一点武功,最终都是依靠那些仰慕他名声的好汉甚至是仙人才得救。
  作为领袖,谋略是必不可少的,但无论是在指挥大战还是自保求生方面,宋江的的表现实在让人不敢恭维,展现最多的也许就是纳贤的度量和技巧,其实这里面有很大的表演和虚假成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正是他能力不济的一种辅助手段。
  (四)从内在矛盾和现实冲突来看,在封建社会里,统治者大多宣扬“忠”“义”的统一,然而,在黑暗时期“忠”和“义”往往难以两全,二者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和冲突。
  一方面,宋江竭力想表明对皇帝的“忠”,把自己的一切造反行为全归结为忠君爱国,为国除奸,标举“替天行道”的大旗;另一方面,他又特别看重对梁山兄弟们的“义”,希望为他们谋一个好出路。然而在现实中,封建皇帝和造反起义者是势不两立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皇帝正是造成社会黑暗与不公的罪魁祸首,对腐朽的封建皇帝“忠”,就不可能对起义兄弟和老百姓“义”,反之亦然。
  “义”是梁山建立和发展的纽带,宋江的个人威望和梁山好汉们的结盟都是在“义”的基础上形成的。宋江骨子里的“忠”又主导他谋求招安,特别是他时时标榜、极力宣扬的“义”,对梁山好汉们有着巨大的感召力和裹挟力。宋江脚踏两只船,企图实现所谓的“忠义双全”,但他的“忠”既没能赢得以皇帝为代表的封建势力的信任,而他践行的“义”也没能为兄弟们开辟一条光明大道,甚至没能保全他们的性命。
  作者安排宋江游走在“忠”“义”的两极,使其最终在性格的冲突中走向了被毁灭的道路,深刻地揭示了当时“忠”与“义”的内在矛盾与现实危机,宣告了封建统治者所宣扬的“忠义双全”理想的破灭,表现了作者对那个时代“忠义”思想的大胆质疑。
  
  杨胜利,教师,现居湖北当阳。

宋江性格的成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