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12期 ID: 157550

[ 蒋红梅 文选 ]   

《十则》课堂教学设计

◇ 蒋红梅

  一.激起兴趣,导入学习
  在历史的长河中,随着时间的流逝,有些叱咤一时的英雄豪杰可能已经黯然失色,但是不管历史如何变迁,中华文明却一脉相承。诸子百家中最为显赫的一家是儒家,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孔子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为什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尊孔”决议,其总统奥巴马访华演讲时引用孔子语录?为什么有人断言孔子思想必将照亮世界?
  二.拜访孔子,了解其人
  1.学生讲述心中的孔子
  2.教师点评、补充、归纳
  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有两个主要流派,一个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一个是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文化。孔子是先秦儒家始祖,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典籍整理编订家,被尊称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东方的太阳。
  细读《论语》,发现孔子还是一位志士、勇者、智者、仁者。他积极进取,有匡复天下的大志“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他坚持人生理想“吾道,一以贯之”,在逆境中执著一辈子,不变节、不移志;他既重道德情操,又重实务实效,坚持用双重标准衡量他人;他教导人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让仁爱丰盈天地。
  三.走进《论语》,了解其意
  (一)学生讲述《论语》其书
  (二)教师点评、补充、归纳
  1.人生智慧之书
  (1)重视教育。首创私人讲学之风,相传有弟子3000千人,著名者72人,“有教无类”的均衡教育,在孔子那里基本实现。创立了相当系统的教育理论,强调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讲究务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提倡“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教育原则。
  (2)强调仁爱。“仁”在《论语》中出现了96次,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什么是“仁”?“仁”的根本意义就是“爱人”,即尊重人、同情人、理解人、宽容人。
  (3)注重育人。孔子教导人们要老老实实做一个知天命、有弘毅的真正人。知天命就要用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缺憾。弘毅,就是胸襟开阔、知识广博,有百折不挠的意志。
  2.审美之书
  (1)言简意赅,含蓄隽永
  (2)善用比喻,形象生动
  (3)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四.走进课文,理解内涵
  (一)品读文本,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朗读课文,享受语言美
  2.师生双向交流,提出、解答问题
  (二)研讨文本,指导言行
  1.学生交流,互相启发
  (1)课文中的十则语录,主要谈怎样才能成为君子。孔子对君子的基本要求有哪些?(学而不厌、不知不愠、一日三省、行重于言、诲人不倦、不做器皿、周而不比、人生三戒、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假如让你从课文中,选择语录作为座右铭,你将选取哪条?为什么?
  (3)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哪一点最有价值,为什么?
  (4)孔子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有人说:多个朋友多条路。谈谈你的想法?
  (5)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看法。
  (6)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成为君子,需要行动、更需要坚韧,你有信心吗?
  2.教师点拨,触动心灵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问答体著作,被誉为儒家经典、东方圣经。虽然离我们有些遥远,但孔子语录值得我们百回读、百味读。有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是心灵的鸡汤。《论语》中道德人格的等级是“圣人—君子—小人”,道德的最高境界是圣人。虽然圣人的境界太高,不是人人能够达到,但走近圣人,努力成为君子,是完全有可能的。
  五.课外延伸,潜移默化
  1.阅读易中天《中国智慧—我读先秦诸子》、于丹《〈论语〉心得》
  2.网上拜访孔子
  
  蒋红梅,湖北襄樊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十则》课堂教学设计